年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一
1、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 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1、朗读课文。
2、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
:3课时
“铭”是一种文体,《陋室铭》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一致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是君子对待自我的要求,是一种可贵的高尚而超俗的品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君子在物质贫瘠条件下追求的精神富足。这不仅是刘禹锡的追求,也是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求。
先在同学互助和教师虎的指点下疏通文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和胸襟。然后再从文章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布局谋篇上理解课文。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器物的一种装饰,是因为自己喜欢这段文字才刻上去的。)
教师介绍(如条件允许可用图片来介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铭”成为一种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一篇。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的背景。
斯是陋室(这) 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 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身体)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3、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4、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1、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学生自由想像,这里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4、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效的人更有渊博的学问。他们的谈话内容可请同学结合已学习和了解的诗句想像。分组合作一个情景对话。想像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在各干什么,说了些什么等。作者的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他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1、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要点提示:
1、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伸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
2、文章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3、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雅致淡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法品格的追求。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爱莲说阅读训练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先用学生自读求疑的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基本意思。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学习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学习课文中“之”的用法。然后,按照在众花中选择莲、莲的形态、莲具有的品质到作者的品质这一思路理解课文。课文先是通过莲和牡丹、菊的对比引出了莲花的特性“水陆草木之花”,“予儿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用莲形态的各方面,并逐步把莲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质结合。理解莲的特点和品质也就是理解古代文人心目中君子的品质和节操。然后结合《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 蕃 独 予 濯 清涟 妖 蔓 益 净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乎
阅读书下注释,在老师适量的讲解下,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之”的用法。
教师以“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例进行讲解,讨论解决课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以及课后练习。
2、莲有哪些优点和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莲表明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一些事例谈谈君子的品行和风度。
要点提示:
1、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做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了一个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做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
“香远益清”: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远越清香扑鼻。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这七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志洁行谦,美名传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爱莲说详细知识点
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对对君子的表述变为自己的,并体会其中的好处和趣味。
介绍托物言志的手法。
背诵默写全文。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看谁译得好(接得快,译得准)。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二
福师大退休教授孙绍振先生,他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参都存在不足之处,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教参中的内容,大多是大学博士或硕士研习获得的劳动成果,理论性强,很深奥。如果初中语文老师将教参严封不动地搬给学生,阅历思想皆浅的初中生当然难以理解并接受了。这就需要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引起重视的教学问题,在解读教材时非下一番苦功不可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就是类似的文章。两篇都是古文,现在的学生原本排斥古文,虽然它们短小,但意蕴深刻,都涉及个人修身养性的为人处世哲学,涉及到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念问题,不是普通的初中生所能轻易领会得来的。况且中考出题人最喜欢考它们了!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除了介绍写作背景之外,还适当补充生活实例,让学生对文章主旨内涵先有了个感性认识,然后,结合课文深入理解作者与世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倾向。
《陋室铭》涉及到“人生在世应追求什么才对”的问题,也是今人必须关注的“是重物质享受还是重精神追求”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为了让学生明白,当时刘禹锡写此文是带着跟县令贬他住陋室赌气的性质,我让学生看了一段资料介绍,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刘禹锡是个大才子,他对联写得好,诗歌也不错,都是出口成章的,而那个妒贤嫉能的县令嫉妒他比自己才高,所以给他穿小鞋,不断迫害他,将他的官职越降越低。对此,刘禹锡心里不服气,却勉励自己要比过去过得更潇洒更豪迈!反映了刘禹锡清高傲岸的精神追求,他不为物质享受的减损而惆怅忧怀!
继续挖掘,不难发现,若不是刘禹锡重精神不重物质,他也是不可能写出《陋室铭》的。他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住在哪里同样可以开心满足。
《爱莲说》是语文中考的热门课文,就因为此文赞美莲的品格,歌颂了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君子精神境界,近千年来令众多骨气人士顶礼膜拜。此文高妙之处在于由外到内刻画了莲的形象。为了衬托,作者还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主题鲜明,旨趣深远,耐人寻味。此文跟《陋室铭》最大的不同点是作者极其睥睨世俗的不良风气,勇敢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誓言。文章涉及到重大的生存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那么,人们就不会遇到失败就怨天尤人,也不会嫉贤妒能,更不会把不好结局的责任都推给身边的环境了!今人若明白关键在内心的话,就能过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就不会肆意攀比他人了!
为了让学生理解莲的高洁,我补充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有个班级的班风很不好,上课学生闹哄哄的,但其中有个同学安静读自己的书,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于是,好理解了。师生获得一个共识:凡事只跟自己有关,成功与环境虽然有点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逆境中同样可以成才。
总之,《爱莲说》表明了作者对环境的清醒认识和思想孤独的体验和感受,还表明个人鲜明的处世态度——洁身自好,清廉孤高,它将成为鞭策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小题1】这 调弄,弹奏 少 多
【小题3】安贫乐道
【小题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课时安排:1课时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我们一起来背诵这位老先生的诗。
1、背诵已学诗歌《秋词》。(多媒体显示)
2、请学生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
3、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5、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介绍背景。
(可见,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1、欣赏课文录音。
2、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找出韵脚。(多媒体展示)
5、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6、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多媒体展示)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山--仙名
何 陋 之 有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无
丝
谈 可 竹
笑 以 之
有 调 乱
鸿 素 耳
儒 琴 无 水-- 龙灵
往 , 案
来 阅 牍
无 金 之
白 经 劳
丁 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托物
言志
1、仿写:《 铭》
2、课堂交流。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六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6.提问:苔痕 相对?
7.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七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八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目标1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
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三、 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 请学生自渎领会。
5、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 背诵全文。
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篇九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1课时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