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丑小鸭的故事,孩子问“丑小鸭本来不就是白天鹅吗?”,我该怎么回答他而不失童心?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给孩子讲丑小鸭的故事,孩子问“丑小鸭本来不就是白天鹅吗?”,我该怎么回答他而不失童心?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一件事是,这位小朋友在想什么?

很多人看到《丑小鸭》这三个字的时候,就默认了几种解读方法:丑小鸭是正能量,告诉我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混出头的。丑小鸭是负能量,因为它是血统论的。等等。

然而这些解读,都是后人所赋予的,不是作品天生禀赋的。安徒生最明显的也就是说了一句“如果你是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里也没关系”。

所以小孩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很可能,并没有像我们这些大人一样,固定地进入了“正能量”或者“负能量”这两种解读方式的任何一种。小孩很可能只是发出了,符合常识的质疑——鸭子不会变天鹅,所以丑小鸭是被错认鸭子的小天鹅——而不是相信了血统论。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对天鹅这种动物有兴趣的话,可以顺便给他讲《吹小号的天鹅》的故事,里面对动物的行为描述,比较接近现实些,而且它也出现了灰溜溜的未成年天鹅。这既可以引起他的兴趣,也不用分析正能量或负能量的问题。

————分割线————

然后,说一下丑小鸭的文本引起的问题。

我并不喜欢单纯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来分析一部作品是好是坏,把文学作品读成鸡汤或厚黑学,都是窄化了它。而且,纯粹的鸡汤或纯粹的厚黑都是有毒的。

努力能够成就一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但如果你家的孩子说,我天生是土鸭子,不是白天鹅,所以我就不念书,不交作业,你肯定也受不了。

虽说作品一写出来,就不再归作者所有,所有读者都有它的解释权。但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说,安徒生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想写一个励志鸡汤。

朱自强《儿童文学论》说过,安徒生这个人,本来就有类似小孩的性格,他有轻躁,喜欢虚荣的一面,受不住贫穷和卑微的生活。写《丑小鸭》,可能有拔高自己的成分,也就是说,他自诩为一只天鹅,是与那些下层阶级不同的人。

这是一个黑点,但我觉得不是什么大黑点,人之常情而已。知乎上的许多人,吃的苦没有安徒生多,说起阶级鄙视论,说不定还比安徒生严重。

但是,构成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是一种“反阶级论”的思想,所以很多中国人不接受这种上层阶级天生高贵的观点,因此,中国童话里也有对出身论进行反驳的作品。比如贺宜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讲一只普通的小鸡,经过努力修炼和烈火烧炼,成为凤凰,而凤凰的优秀,并不是因为它高于其他禽鸟,而是因为它对弱小禽鸟投以广大无私的关爱。这可以说是“反丑小鸭”的模式了。

顺便提一句,在今天,“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成了一种似褒实贬的说法,阶级固化的理由,ironically。

但还是说,我不喜欢从鸡汤或厚黑学的角度,去分析文学(这方面的例子,可以看看知乎上关于“六小龄童解读西游记”的答案)。在我看来,读这个童话可以不带“寻找中心思想”的动机,欣赏安徒生的文笔和任溶溶的译笔就够了。充满绿色气息的自然描写,对母鸡和猫儿(显然,这代表着安徒生不喜欢的人)滑稽的讽刺,天鹅出现时用浅白的语言营造出庄严的效果,这些都是很厉害的。

————分割线————

最后,介绍另一个关于鸭子和天鹅的童话。孙幼军的《冰小鸭的春天》。说到作品的思想性,整体上孙幼军是不如安徒生的,但是,孙幼军在当代,安徒生在一个童话刚起步的时代,这个文体在孙幼军的时代里更加成熟了。我们会觉得这个童话给人更多关于现代人生活的启悟。

冰小鸭在众多巧夺天工的冰雕里,是非常平凡的一座,它期盼能看到春天,在石头天鹅(安徒生笔下,象征崇高与美的天鹅)的帮助下,它从北国来到南方,在春景中快乐地融化成水。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大多是卑微的,生命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可得,而且死亡总是会到来,但春天确实存在,天鹅也确实存在。我不能说世界是纯黑还是纯白,它是残酷的,同时也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