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的故事是真的吗?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百步穿杨”的故事是真的吗?

庞子博先生:“百步穿杨”都听过吧?它和“百发百中”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汉朝之前的姓氏习惯跟现在不一样,“养由基”不是姓“养”名“由基”,他就叫养由基,这是他的全名。

那时候是没有姓氏的,但有氏族,比如他叫养由基,是属于哪个氏族的。都是这片区域住的,都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每个人的名字都不一样,姓也是各姓各的。到秦汉时,人名才慢慢奠定下来了,还有人说是在商周时期定下来的,而且往往是少数的贵族才能叫的,老百姓还就只有一个名,没有姓,这是随着历史发展才有的。

来看这个成语故事,“养由基,又叫养叔,春秋时楚国人。他年轻时就勇力过人,射得一手好箭。”“叔”是排行,故事中没有说是谁教的他,也没有说他苦练,“年轻时就勇力过人”,证明他的力气是天生的。

“有一天,邻里青年都聚集在一块空场上练习射箭,周围拥着许多人观看。箭靶设在五十步以外的地方。一位射手拉开弓连射三箭,箭箭正中红心,博得了一片喝彩。养由基看到人们赞扬那位射手,就站出来说:‘射中五十步以外的靶子,没有什么稀奇,咱们来个百步穿杨吧!’养由基叫人在一百步以外的杨树上选定一片叶子,涂上红色做记号,然后对射手们说:‘射吧!能够射穿那片杨叶,才是真正的好汉!’刚才那位射手不甘示弱,举起弓瞄准杨叶射了一箭,箭落了空,连叶边也没有擦着,人们失望地喊了一声。那射手又连着射了两箭,一箭都没有中,红着脸退到了一旁。其他青年没有再敢站出来试射的。”

“养由基向人群环视了一下,从容不迫地走上一步,抽出箭,搭上弦。只听‘噔’的一声音,那支箭疾似流星般地直飞而去,把杨叶射了个对穿,周围的人群顿时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刚才那位射手不服气地咕哝道:‘这一箭谁知道是不是碰巧射中的!’养由基听了不动声色,叫人再去选定十片杨叶。只见他连连张弓发射,箭箭都命中目标,人民随着他手臂的一举一落,连声叫好。”

“养由基射得性起,叫射手们把所有的箭都集中在自己面前,他一箭一箭地朝着任意看中的杨叶射去,一口气射了一百箭,百发百中,没有一箭落空,把周围的人民都惊呆了。养由基收起弓箭,向射手们告别。人民都用敬畏的眼光目送他远去。从此以后,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威名很快传遍了楚国。”

先给各位说一下,这个故事是编的。首先养由基是非常厉害的射手,但他不是平民,不可能没事跟老百姓在一起“咋呼”。他是一个上将军,血统非常高贵,而且这里面“百步穿杨”的说法跟我看的史料不太一样,最相近的版本我给各位讲讲。

“百步穿杨”穿的不是杨树叶,而是杨柳叶。杨树叶是圆的,柳树叶是尖的。射柳叶是给柳叶涂上三种记号,比如上面画红的,下面画黄的,中间留片绿的,一片叶子上三种颜色。然后手起箭落,正好射中指定的那个颜色。其实并不是一百箭射穿了一百片树叶,而是这一百箭是从一个窟窿里穿过去的。

学员:一百箭射同一片叶子,杨柳叶那么细,叶子不是早射穿了?

先生:这个问题问的比较专业。我再问:如果一百箭射一百片树叶,可能不可能?你们见过杨柳没有?柳树的叶子是重叠的,请问一箭能射掉多少片叶子?就算把叶子标上记号,它也是翻折的,不会马上看到。还有一个问题,柳树叶子那么小,一百箭都从一个洞里穿过,可不可能达到?肯定达不到的。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

就想我刚才提的问题,你们知道把一百片叶子涂上记号需要多长时间吗?首先你得爬到树上,其次你还得能画上那片叶子,你画的叶子养由基不一定能看见,养由基看得见的叶子你肯定够不着,因为树枝都是软的,你能爬到树尖上吗?就算你能画上,柳树叶子重重叠叠的,也不可能一个面上都看见,这第一肯定是不对的。第二个问题,一百箭从一片叶子上穿过去对不对?叶子放在树上就不对,放在靶上就对了,听懂了吧?一箭射上去之后,就算第二箭也从那里穿过,肉眼是看不见的。所以叶子是直接粘到靶子上的。问各位一个问题,让你射一百箭都射到一个洞上,你能不能做到?

学员:多少米都射不了。

先生:你就没有往后想想,那个洞上能承受多少箭?这个故事不是光说养由基射的准,还说的是射的力气大,一箭洞穿。要是第一箭洞穿了靶子,那后面的箭要全从这一个洞里出去,所有人都能看见。所以说百步穿杨不一定是射杨树叶,而是杨树叶那么大个洞,因为稍微射偏一点,箭就扎到到靶子上了。所以这个故事一个讲的是准确度,另外一个讲的是力度,这也就是养由基的另外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