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九)冰窖胡同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九)冰窖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九)冰窖胡同

  冰窖胡同在前海南沿东边,南起白米斜街,北至前海南沿。胡同中部呈现大拐弯形状。胡同形成于清代。因胡同西南侧原有四座民办冰窖,故称“冰窖”。清朝冰窖有“官窖”、“府窖”的等级规定。工部都水司所辖十八座冰窖,统称“官窖”,供宫廷和官府用冰。“府窖”是特许一些王府自办冰窖,以供王府用冰。民间不准擅自经营冰窖。1911年改为冰窖胡同。

  季节变换,冷暖更替,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改变。前清时候,夏季来临人人照样感到炎热。于是就想到了把冰储存到夏天的办法。这就有了冰窖。

  后来,按等级冰窖分成“官冰窖”、“府冰窖”和“民窖”,并有“砖窖”与“土窖”之分。北京城最有名的当属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冰窖”,专供皇室使用。当年什刹海除白米斜街的冰窖外,河沿还有一些“府窖”和“民窖”,如恭王府冰窖、乐家冰窖等。恭王府冰窖就在现在的后海南沿西侧的住宅区内。

  据传清朝时北京城里王公府第有四十多座,但府窖却只有六处:肃王府窖、豫王府窖、庆王府窖、睿王府窖、恭王府窖和礼王府窖,什刹海南岸冰窖胡同(现称白米北巷)里的冰窖就是恭亲王府的府窖。官窖、府窖均由内务府和工部共同管理,经费全部由国库承担,王府仅有冰窖的使用权。

  据已故京剧大师翁偶虹先生考证,这个冰窖年年冬季,就海取冰,凿为长三尺许,宽二尺许的方块,入窖储藏。夏至启冰,颁赐文武。人入窖内,凉气即扑面袭来,再入则凉极而寒,砭人肌骨。”

  但是居住这里的百姓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此冰窖为清末时期所建,因为冰窖名称起源于宣统年间,祖辈传下来的话是:每年冬天,由满族冰窖岳掌柜雇人把什刹海内的冰存进窖内,分层码放,直到距离地面三尺高,然后铺上稻草,压上一尺厚的黄土,次年盛夏时开窖取冰出售。

  后来因为北京城里以冰窖命名的胡同名称重名太多,比如有冰窖厂胡同、冰窖斜街、冰窖口胡同。这里地处白米斜街之北,1965年在胡同重新命名时改为“白米北巷”。阜成门北顺城街东侧、平安里西大街南面的冰窖胡同,改为冰洁胡同;东直门外斜街西北面的冰窖口改为了西香河园。

  这条胡同早先是白米斜街的一条岔巷,因旧时西侧胡同口三角地有四口土冰窖,清宣统年间得名“冰窖胡同”。胡同整体呈近乎直角的拐弯形状。白米北巷里还有一条岔道与河沿相同,不过这里的门牌号码是前海南沿。巷子全长112米,曲折走向。

  听老人们介绍,冬季在河道、湖面上采冰是当年北京一景。因夏季太热,百姓吃冷食、降暑需要用天然冰。讲究的家庭还置有防暑“土冰箱”,俗称“冰筒”或“冰鉴”。把食品或饮料放在中央,四周放上冰块,这样,储存的食物能保鲜,饮料也会清凉可口。

  进入腊月以后,京城各河道与冰面上就会聚集着一些采冰的人,开始打冰。人们管这些采冰的人为“凌人”。明清时,内河起的冰储藏在“内库”,太液池的冰储藏在雪池胡同中的“御窖”中,其他地方的冰则储藏在京城各个冰窖之中。北京城带有冰窖胡同不少,都与当年窖冰有关。

  据说,我国冬季采冰习俗起源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斩冰,纳入凌阴(冰窖)”。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什刹海还能见到在湖面上打冰的工人,湖边有拉冰上岸绞车,还有拉着窖冰的运输车辆。打冰季节性极强,时间只在百天左右,在此期间可采集三至四茬冰。质量最好的二、三茬冰,可直接食用。

  冰窖夏季主要是销售窖冰,冰窖外常出现到此拉冰的各种车辆,除各种机动车辆外,还有各种款式的人力车辆。旧时北京胡同常有贩卖“冰核儿”的商贩,货源来自各冰窖销价处理的碎冰。这“冰核儿”价格低廉,深受平民百姓喜爱。

  旧时京城的冰窖不光是存冰,还可作保鲜用场。有的冰窖专门设有活鲜库、水果库,老北京把这一行当叫作“窖货”。如德胜门外的“伟记冰窖”,由义顺大干果店经营;现在的四道口冷库就是由“伟记冰窖”发展而成;如恭俭胡同的德顺冰窖,储存蒜苗,经营者被人们称作“蒜苗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了空调、冰箱、冰柜,储存食品方便多了。也就不再需要冰窖了。

  原作者:老树枯草

  原链接:http:////s/blog_14204dd260102y8qk.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