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写江南的词句 球纳兰容若写给江南才女沈宛的全部诗词

4634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纳兰性德写江南的词句 球纳兰容若写给江南才女沈宛的全部诗词

【第1句】:球纳兰容若写给江南才女沈宛的全部诗词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

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第2句】:赞美江南风景的古诗词有哪些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

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第3句】:请详解:纳兰性德的词《梦江南》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梦江南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标格早梅知。

注释:

新来:新近。

虎头词:指好友顾贞观客居苏州时所填之词。

“一片”二句:用顾贞观《浣溪沙·梅》词:“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梅花的清香。

标格:风范,品格。

这首词借用顾贞观的词赞美其品格。

译文:

近来心情很好,闲来吟诵你的诗句。那咏梅的词句冷香、清瘦,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大约这些均已经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领会了。

解析:

这首词的起源是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给纳兰写了一首词【浣溪沙】,其中有一句“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纳兰性德以此为引,回赠了这一首【梦江南】,顾贞观的原词如下:

《浣溪沙》

“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这两句清丽冷艳的对仗是这首小词里最抢眼的句子。《梦江南》这个词牌属于小令,一共也没有几个字,要想出彩,关键就在【第3句】:四两句的对仗上边。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白居易的《梦江南》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如此,但白居易这两句前后各有一个“江”字,比起来稍显逊色。

【第4句】:纳兰性德的词中有没有单独写西湖的

应该是没有吧,因为他没有去过杭州。他一辈子到去世的前一年才陪着康熙第一次去江南,到过的且写词描写过的江南城市大概有苏州、南京、无锡、扬州、镇江,都在江苏。没走到浙江。

至于题画之作,貌似也没有西湖吧。

倒是有这么一首,描写游湖的: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十里湖光载酒游。 青帘低映白苹洲。 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 画船何处一竿收。 归来无语晚妆楼。

但是,这首我觉得仅仅是泛指湖光美景而已。

【第5句】: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出自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送荪友》。

全诗如下: 送荪友 作者:纳兰性德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 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忽忆去年风月夜,与君展卷论王霸。 君今偃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 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历1655年1月19日),为清初宰辅明珠长子,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四年(1675),皇二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德为避东宫嫌名改称性德,然不久后保成更名胤礽,是故成德、性德二名皆行于世,但容若生平自署俱为成德。

纳兰性德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出的重要地位,他出身满洲贵族家庭,却一生致力于汉文化,在他三十年的短暂生命中,曾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就难有清初词的中兴,没有他,满族作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成就上就会缺失最有力的一笔。

容若曾在好友严绳孙辞官离开的时候,写了一首《送荪友》送给好友。

【第6句】:关于纳兰容若容若那次随驾下江南,写下十首梦江南的旅游, 爱

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时年三十岁,入秋,扈从皇帝第一次巡江南,先后到了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地,感慨于江南美景,巡游时,写下一组《梦江南》,共十首,词中借古怀今,赞尽了江南的迤俪风光,虽也透出一丝的凄凉之叹,但词中风味别于一直以来的怀念伤感。

也许,看惯了大漠塞外的风光,江南给纳兰的印象是美好的。 也许,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被汉族文化同化的同时,对一种他所钦佩的文化渲染下的江南文明的感叹。

于是,在这一组词中,不但有江南美景的描述,还有对这风景下人文历史的感慨。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

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

出巡到了江南后,第一站无疑是古都南京了,南京,有着远旧的繁华,但毕竟已经是旧“长安”了,即便存留一丝韵味,但也繁华早谢,纵然是皇帝出游,盛况空前,却仍生出“高寒”之叹。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南京街头,是嵯峨的宫阙、惨淡的皇陵、消歇的街市,词人陪着的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要面对的却是这一派繁华过尽的景象,这不免让人平生一些兴亡之感,玉树夜深歌,其结句就更加的发人深思了。

“江南好,怀故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

风景忆当年。” 江南巡视,十首词中南京占了三首,“燕子矶”、“乌衣巷”,这些历史遗迹尤存,景同人不同,也就只有抒发吊古之情了,其实这其中也暗透了伤今的情怀。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语音圆。

谁在木兰船。” 苏州是美丽的,千古以来都是如此,美丽的景色有着美丽的人儿,吴侬软语在这个骨子里浸透着游牧民族血液的词人耳中也是如此的动听,秋风中的苏州虎丘,在这一切的包围中愈加的迷人了。

“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

还似梦游非。” 无锡,有太湖,有惠山,有山有水的地方总是有灵气了,就如梁溪,如梦如幻,就如严绳孙的山水画,把泉石的灵气包揽其中。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

何必让中泠。” 无锡的好,不仅好在山,还好在山中的泉,久负盛名的天下第二惠山泉,那泉水一直都是这样的清澈吗?那一饮而尽的感觉一直是这样的痛快吗?只是不知为何那美名就让给了天下第一中泠泉呢? “江南好,佳丽数维扬。

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谁与话凄凉。”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的迷人,在于人、在于琼花,琼花似人人似琼花,有繁华也有凋零,这无端透露的凄凉不免让人叹息。

“江南好,铁瓮古南徐。 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

北顾更踌躇。” 三面翠环起伏、一面大江横陈的镇江,绮丽多姿,雄伟峻秀。

优越的地理位置越发让人感觉到这一军事、文化重地的重要。词人借着历史遗迹去描述镇江景色之美盛与险要,一句北顾更踌躇,却也透出做为词人同时也是军事重臣警人之思的内蕴。

“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

金碧矗斜曛。” 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镇江,不仅有雄伟的山,也有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悠久闻名的文化,金碧矗斜曛,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啊。

“江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

无事避风沙。” 最后一首,总写了江南好,是对以上诸篇盛赞之词的总评,江南的美景是让人留恋的,即使残叶都要好于京城的似锦繁花,可以说它比京华更有宜人之处,其“无事避风沙”的结语,似有深婉的内涵,不但在气候,也许更在心境。

(作者: 盛黎丽)。

【第7句】:关于纳兰性德的江南的那位妾室的相关故事

不知你说的是不是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适纳兰性德。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百年寂寞叹容若》一文中有关沈宛的内容如下:

就在容若三十岁那年,已做了七年御前侍卫的他,正处在人生低谷期,经历着事业上“七年之痒”的煎熬。漫长的七年时间里,堂堂一名进士,干着不外乎入值、扈驾、养马等高强度、低智力的体力活,自然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壮志隳尽”的容若,心神俱疲,加上二次婚姻又不幸福,便想“暂觅个柔乡避”,“自隐于醇酒美人”,求得一醉。

缘于这样的动机,听说江南吴程有一句沈姓的才女“颇佳”,就借好友顾贞观南归之便,代他“略为留意”。于是,这名叫沈宛的姑娘就以这样并不浪漫的动机,认识了容若。沈宛同样是一位历史面貌模糊的女子。据猜测,应是一名江南艺妓,不过颇有才名,著有《选梦词》。也许容若看过她的词作,加上他的那些江南文人朋友举荐,不免动心。按沈宛词中“雁书蝶梦皆成杳”推断,两人见面前可能还有过书信来往的唱和。而在容若扈驾南巡之时,两人也可能找机会见过面,容若也曾为她写过一首《浣溪沙》: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权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由此看来容若很是喜欢这位娇柔貌美,又不乏灵动气质的江南才女。两人相爱相恋,也应是不争的事实。除却彼此倾慕才名外,沈宛从良,嫁于这位有才情、有身份、有地位的贵公子,当然非常高兴,容若觅得一红颜知己,自然也很是满意。然而,由于沈宛的身份尴尬,容若的工作特殊,加上满汉不通婚,社会地位悬殊等时代和流俗的制约,两人的结合,自然只能以非常规的手段“私下行之”。

康熙二十三年的九月,顾贞观受容若之托,携沈宛进京,同年底,容若纳其为妾。然而,纳兰相府是容不得这样一位出身青楼的汉族女子,不但不能进纳兰府,甚至连个妾的名份也不给。容若也只好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想来有情有义的容若,在当时肯定是尽一切力量为沈宛争取权利和幸福。可不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就匆匆离开人世。他和沈宛的爱情,刚刚起跑,就再次被粗暴的命运之神贴上休止符。

容若死后,待沈宛产下遗腹子后,纳兰相府或客气,或不客气地将其“请回”江南。那个叫富森的遗腹子,倒是名正言顺,归入纳兰家族的族谱,并得以善终。在他七十年的时候,还被乾隆邀请参加了太上皇所设的“千叟宴”。至于他的母亲,纳兰家族却绝口不提,好像富森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般。

这位苦情的女子,返回江南后,集于对容若止不住的思念,写下了不少悼亡之作,其文采“丰神不减夫婿”。纵是在文坛上留得几许词名,纵是在史学上留下不少佳话,可这位弱女子后半生的安乐和幸福,谁曾关注?谁又会在乎?在浮尘中奋力挣扎的她,心里很是明白:“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好在是,她和容若曾经认认真真的爱过,心底里还存留一份暖暖的回忆,可以让她在太过潮冷的夜晚,可以借梦的翅膀,回到从前,回到容若的身边。

另外,纳兰娶沈宛时卢氏已去世好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