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集合9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说说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集合90句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

【第1句】:通俗易懂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第2句】:简洁准确

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 ,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第3句】:幽默风趣

老舍小说的风格特点三是:幽默风趣的话语交相融汇,让拜读的学者们也深受启迪。不知不觉中就伴随作者的触笔进入小说中。老舍先生说:“我恨坏人 ,可是坏人也有好处 ,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阅读其作品,不禁会莞尔一笑,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感染,忍俊不禁。老舍先生的作品不像鲁迅先生的作品散发出刺鼻的老姜味,不像其作品的暗含深刻的讽刺韵味;也不像郭沫若那样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活力;更不像茅盾先生那样擅长“理论思维的推理”,虽是笑骂,更似将人赶尽杀绝;也不像梁秋实先生那般弥漫贵族的气息。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如《相片》中的一段话,拜读过后,我都会忍不住发笑。“你的屋中挂著名家字画和一些古玩,雅是雅了”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无穷的烦恼,譬如,你需要防止贼人入室,门上必定加几把锁,窗也不会放过,铁栅栏是免不了的,就算防备充足,你的心也不会安落,假如夜黑风高的午夜,一点风吹草动,你便无法就寝,整夜担心受怕。倘若进来几十位蒙面大汉,气势上就把你活活的压住。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这又是何苦折磨自己呢?相反,相片就无这样的顾虑,因为贼人不会偷取你父亲的照片去当为其父亲供奉着,假如你把照片和字画古董等摆在一起,这不是在自己找罪受吗?看完这个片段,你也会禁不住笑出来吧,犀利的话语,透析着作者独到的审美视角,不得不让人佩服。

【第4句】:“京味儿”十足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四是:“浓厚的北京韵味”。自从五四运动过后,放弃了沿用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取而代之的便是白话文。老舍的“京味”显现了他浓厚的民族色彩,表达了现代人的心理活动,同时融合了古声古色的东方情调,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在此的贡献无人能与之相媲美。他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里程碑,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老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能说得上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他汲取和提炼了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在小说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纯熟的北京口音,没有矫揉造作的矫情,更多的是雅俗共赏、生动活泼。在语言运用中,强调的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自然朴实、幽默风趣,朗朗上口,如“拉晚儿”、“嚼骨”、“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等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的活的语言,让广大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一直视为“绝顶佳作”。他在现代文学坛上的艺术成就,是被大众所支持和认可的。他为中国文学语言艺术贡献了毕生心血。他非凡卓越的成绩也是众所周知的。

【第5句】:市井味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五是:市井味十足。原因是他的作品取材来源都是市民生活,他采用的写作手法是描绘生活中的'繁琐小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将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得活灵活现。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属于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事迹,反映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甚至延伸到对中国命运的思考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反省,让广大学者和喜爱老舍文章的青年朋友品味当时生活的严峻和凝重。一方面,展示了普通大众的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展示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下层市民的自私狭隘、虚荣平庸展现得一览无遗。“小市民”的不良习气譬如:犹豫惶恐、寂寞狭隘的矛盾心理在小说的人物中演绎得酣畅淋漓。同时,这些小商贩,小职员的生活环境简陋无比,谋生条件举步维艰。如今,在我们口中的“老北京”多半就是喻指这一阶层的市民。老舍先生的创作路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与民间的种种现实有机结合,展现了北京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同时真实生动的揭示了老北京“小市民”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北京胡同的小人物日常生活习俗完全的融进小说中,结合“京味儿”十足的笔风,让作品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示在人们的心中。这些也促成了他的作品具有通俗易懂、大众化、平民化、深受广大学者的支持和认可,并在以后的发展潮流中不断被效仿和临摹。

老舍小说全集

《老舍小说全集》是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老舍。

内容简介

《老舍小说全集》共11卷,囊括了老舍一生创作的长、中、短篇小说。

包括长篇小说18部,中篇1部,短篇集5部和集外26篇短篇(包括新增短篇7篇)。

本书收入《火车集》、《贫血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集外二十六篇短篇小说。

《火车集》上海杂志公司1939年8月初版。

《贫血集》文聿出版社1944年3月初版。

集外各篇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并在篇末注明出处。

以上作品,收入本卷时都根据初版本或发表时的报刊进行校勘。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1918年夏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应聘赴英国从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文学创作,连续发表出版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创作了《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起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建国后,从美国归来,创作了《龙须沟》、《花馆》、《正红旗下》等剧本和小说。并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6年在“文革”中投太平湖自尽。1979年恢复名誉。

目录

第一卷: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赵子曰》

《老张的哲学》为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分别于1925-1926年间、1926年在伦敦写成。

第二卷:

长篇小说《二马》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第三卷:

长篇小说《猫城记》长篇小说《离婚》

第四卷:

长篇小说《牛天赐传》长篇小说《天书代存》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五卷:

长篇小说《文博士》长篇小说《蜕》长篇小说《火葬》

第六卷: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

第七卷: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

第八卷: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小说《小人物自述》

其中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和《小人物自述》都只写了开头,未完成。

第九卷:

长篇小说《鼓书艺人》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

第十卷:

短篇小说集《赶集》短篇小说集《樱海集》短篇小说集《蛤藻集》

第十一卷:

短篇小说集《火车集》短篇小说集《贫血集》短篇小说集外短篇小说26篇

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成了现代文学的重要描写对象,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直面惨淡人生”批判民族劣根性的作家,他将平民意识”文化启蒙”人道主义关怀融合起来,通过市民生活的书写,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众生相。老舍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抒写了脆弱的生命被生活重压撕裂的痛楚,揭示了生活的悲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异化,其小说中折射出浓郁的悲凉意味。

【第1句】:普通市民的生活悲剧

在现代文学史上,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题材领域和对象世界,老舍以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为关注对象,展现了普通市民的悲惨遭遇”贫困生活和精神麻木,”在现代作家里边……也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老舍”。底层人民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有着最强烈的生存欲望,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们越辛苦劳作就生活得越艰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饿肚子。老舍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那些妇人们,既得顾着老的……她们浑身都是病,不到三十岁已脱了头发……”,她们的生活需求就是吃饭穿衣”结婚生子,根本没有人生理想和价值,于是这些不幸的人们陷入低贱”荒唐”可悲”愚昧的生存状态之中。《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被父亲卖给军官,后来她又被军官抛弃,只能靠做暗娼挣钱,养活两个弟弟和父亲。《离婚》中的十三妹在 14岁时就成了妇人,到19岁时已被卖了好几次,只要她听见洋钱响就知道自己又要被转卖了,她不知再被吴太极卖给谁,因为对她来说男人都是一样的,她时刻准备着接受侮辱。在老舍的小说中,男人们也忍受着剥削与侮辱,他们拼命劳作,却难以养家糊口,生活悲剧就像黑夜一样笼罩着他们,灾难”贫穷”屈辱”绝望” 灾难等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生命失去光泽,这些苦难的人只能默默忍受苦难的生活,在贫穷和苦难中默默死去。例如《骆驼祥子》中老 马的儿子去当兵,一去不复返,他和孙子拉车维持生计,后来孙子得了重病,没钱买药治病,老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病死在自己怀里。

悲剧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是人类对苦难现实”不幸命运的正视与抗争。老舍小说的悲剧展现了一种动机与结果完全相反的生活悖论,主人公力求改变贫穷的处境,他们忍受着痛苦和不幸勇敢追求,拼命抗争,却越陷越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悲剧是老舍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祥子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心地善良,年轻要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他一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是买辆人力车,做个自食其力的车夫。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祥子节衣缩食,像永不停止的陀螺一样拼命赚钱,在攒够钱后他买了一辆人力车,却连人带车都被乱兵掳走;当他逃出来之后,又开始攒钱买车,但钱却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娶了虎妞之后,倔强的祥子仍坚持拉车养家,乖张蛮横的虎妞不得不让步,给他买了一辆车,但在虎妞难产死后,祥子不得不将车子再次卖掉为虎妞料理后事,至此,祥子买车的理想彻底破灭。祥子的第二个愿望是假如生活过得舒服些,他一定要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祥子严格约束自己,绝不放任自流,但在经历了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生活厄运之后,祥子彻底绝望了,他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变成了失去自由意志和美好品德”游荡于尘世间的'行尸走肉,”将就活下去就是一切,什么也无须想了”,他脑子里”生死界限已不甚分明”,”他吃,他喝**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体面的,要强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人与生活的抗争不仅体现为生命的顽强抗争,而且表现为生命活力遭遇毁灭和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祥子以最大的努力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无尽的黑暗使他无法操纵自己的命运,连连遭遇挫折,受到非人的屈辱,这无疑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最大嘲讽。

【第2句】: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

个体生命自由是老舍一生的执着追求,他的重要人生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为了求学他瞒着母亲考取师范学校;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他违背母亲愿望退婚;为了实现写作理想,他忍受着生活困顿和各种挫折磨难**可以说,老舍始终将精神自由”价值追求等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老舍小说塑造了许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如《老张的哲学》中的老李”《新时代的旧悲剧》中的宋凤贞”《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用细腻的笔法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追求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矛盾”动摇”幻灭”挣扎。小说《老张的哲学》中的王德”李应”李静等人为追求神圣的爱情苦苦挣扎,在冷酷的封建礼教面前又不得不屈服,或选择逃避,或永远沉沦下去。《老张的哲学》中陷入”婚姻围城”的老李想离婚,但在张大哥的劝说下又不得不将家眷接到北京,”为太太,他得活着;为责任,他得活着,即使是不快乐地活着”。他不爱李太太,但又不敢离婚。他暗恋马少奶奶,幻想和她在一起,但随着马少爷的归来,幻想彻底破灭,最后老李携带家眷逃离了北京,到了远离人世的”世外桃源”。这种冲突不再是简单的社会冲突,而是人物与时代环境的冲突,或人与人的性格和理想不能相容。

在小说《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却不能担当救国救民的大任;他憎恨汉奸走狗缺乏民族气节,却只能在沦陷区里苟且偷生。在祁瑞宣身上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有理想,多思虑,辨善恶,但缺乏果断与自信”,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们是清醒的智者,也是不敢或不愿改变现实的弱者,脆弱”多思”犹豫等弱点决定了知识分子不能成为变革社会的主流力量,只能在世俗生活中苟且偷生”消磨生命。从知识分子自身来说,他们也处于新思想和旧观念的冲突中,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也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藩篱,只能在痛苦的清醒中滑入痛苦的深渊。可以说,知识分子的悲剧比普通民众的悲剧更具艺术震撼力,因为底层市民是在愚昧和麻木中走向死亡,而知识分子有思想却堕于行动,只能在痛苦的清醒中陷入无尽的深渊。

【第3句】:人性异化的社会悲剧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悲剧性**但把它表达出来却并非易事”,老舍从人性弱点入手探究人性的悲剧,揭示了缺少生命尊重”缺乏人性关怀的存在状态。小说《邻居们》中,明家纵容孩子破坏邻居杨家的花草”葡萄,杨家礼貌地与明家交涉却毫无效果,反而使明家更加猖狂和肆无忌惮,愤怒的杨家用砖头砸坏了明家的玻璃,最后以杨家收拾花草”明家修补窗户而不了了之。老舍用明家和杨家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生活悖论:在野蛮面前,所有文明的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才能解决问题。在《骆驼祥子》中”,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年一换的**只有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是她敢破口就骂**”,”破口就骂”成了人与人沟通的方式,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在表现生活悲剧时,老舍没有从阶级对立入手,而是深入地探究了人性异化的历史原因,他笔下的社会群体没有被统治阶级压迫致死,而是在封建意识的禁锢下和贫困的生活状态下精神变态”人性异化,他们的内心焦虑”空虚”绝望,将老婆”孩子”儿媳妇等更弱的群体作为发泄对象,疯狂地侮辱这些更弱的群体,如《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嫂常被丈夫打骂,后来被丈夫一脚踹成瘫痪,终致死亡。在现代作家中,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继承了鲁迅所批判的”看客意识”——”大鹰为国殉难,猫人们看挂在城头的大鹰的头,居然挤死许多人”。《柳家大院》中,大院里的居民们麻木”愚昧”冷酷”自私地活着,他们看着小媳妇被石匠丈夫虐待致死,无动于衷,在这个群体中有悲剧的制造者”旁观者”纵容者,却没有悲剧的终结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有鲁迅与老舍锲而不舍地改造着国民性,鲁迅从旧阵营中冲出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而传神地刻画了国民的灵魂,发出了反封建的呐喊。而老舍站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以母亲式的温柔观照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怀着强烈的爱与恨洞察了生活和社会的悲剧,透视了国民的劣根性,捍卫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