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宅家“游”武侯祠
现代微学堂
足不出户,宅家“游”武侯祠
悄悄的,春来了。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正是郊游踏春的季节。但是今年的春季是个特殊的时候,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非常时期,我们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宅”。小伙伴们着急了,“我们既要宅家当个“乖宝宝”,又想看看春色,不负春光,怎么办?”
好,那让我们一起足不出户, 一起“旅游”、一起学习!今天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文化圣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01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门口
武侯祠博物馆导览图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肇始于公元223年建惠陵时,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有“三国圣地”之美誉。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分为文化遗产区、三国文化体验传播区和锦里民俗区三大部分。
02
“汉昭烈庙”匾额
“武侯祠”匾额
【汉昭烈庙】匾额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但是在博物馆的大门上悬挂着的是"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也就有了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
03
文臣廊
武将廊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文臣武将殿】
从武侯祠进入,经过文臣武将殿,就是刘备殿。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中有继诸葛亮之后主持蜀汉军政的蒋琬。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领先,也塑有14人,有雄烈过人的马超;有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老将黄忠等人。
04
刘备殿《业绍高光》匾额
刘备塑像
【刘备殿】
今天我们着重来说说刘备殿。
刘备殿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二门上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刘备高大坐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
接下来武侯祠导游词,我们听听武侯祠的语音导览是怎么介绍刘备殿的。
光听还不过瘾武侯祠导游词,我们再来看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特级讲解员李志老师的讲解。插个题外话,李志老师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经是武侯祠博物馆的一名保安。他晚上巡园值守,白天熟读历史书籍,一年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核合格成为一名专业讲解员,现在是武侯祠的金牌首席讲解员。)
小伙伴们武侯祠导游词,听完、看完上述两种不同的讲解风格,大家有什么体会呢?如果让你来当当小导游,你该怎样来介绍一个景点呢?在进行导游词讲解的时候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小知识】
……导游词撰写要点……
1、强调知识性。导游词应融入各类知识,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内容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2、讲究口语化。在导游词的创作中要注意多用口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多用短句。
3、突出趣味性。为了突出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以编织故事情节;使用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等。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知识渊博,也反映出导游的技能技巧。
4、要突出重点。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
5、要有针对性。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
【导游词讲解技巧】
1、描绘法。运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的景观进行描绘,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
2、简述法。用准确、简洁、冷静的语言,把景观介绍给游客,使他们在具体欣赏品味景观之前对景观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3、述古法。向游客叙述有关历史人物、事件、神话故事、轶闻典故等,以丰富游客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运用形象思维更好地了解眼前的景观。
4、猜谜法。根据旅游景观的内容和特点,以谜语的形式引发游客的兴致。
5、悬念法。根据不同的导游内容,有意识地创造连环套似的情境,先抑后扬地提出问题,使游客由被动地昕讲解变为主动探寻,以激起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类比法。用游客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游客理解和加深印象。
7、引用法。引用客人本国本土的谚语、俗语、但语、格言等进行讲解。这不仅能增强讲解语言的生动性,而且能起到言简意骸,以一当十的作用。
今天跟着我一起“游”武侯祠,不仅学习了武侯祠的知识,还学习了不同风格的讲解。让我们一起“宅家”不停学,一起“游”起来!
撰文:王霞、付璺慧
部分资料来源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和网络
特此鸣谢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