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的讲解技巧
导游词的讲解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编专门为您提供的关于导游词的讲解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分段讲解法
对比较小的、次要的景点可采用平铺直叙法进行导游讲解,但对规模大的重要景点就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地介绍,而应采用分段讲解的方法。 所谓分段讲解法,就是将一处大景点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部分来分段讲解。
二、突出重点法
所谓突出重点法,就是在导游讲解时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某一方面的讲解方法。 1.突出大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例去秦俑馆游览,要突出对一号坑和二号坑的讲解。2.突出景点的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 。3.突出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 。 4.突出……之最 。 面对某一景点,导游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介绍这是世界(中国、某省、某市、某地)最大(最长、最古老、最高,甚至可以说是最小)的……,因为这也是说景点的特征,很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致。
三、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就是见物生情、借题发挥的导游讲解方法。触景生情贵在发挥,要自然、正确、切题地发挥。
四、解释说明法
是对某个名称、某种事物、某种说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导游词的五大要素,这种方法叫“解释说明法”。如中国人盖房子为什么讲究坐北朝南?太行山以西叫做山西,太行山以东叫山东,洞庭湖之北叫湖北,洞庭湖之南叫湖南,以及花城、泉城江城等名称的由来。
五、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就是在导游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织故事情节的导游手法。就是说,导游讲解要故事化,以求产生艺术感染力,努力避免平淡的、枯燥乏味的、就事论事的讲解方法。
六、知识渗透法
导游员在讲解景物或事件时,可以介绍一些对游客理解讲解对象有帮助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如导游员在苏州带旅游者参观拙政园前,可先进行中国园林的分类背景知识介绍: “在中国,园林分为三大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拙政园属于私家园林。中国园林一般包括水、植物、建筑和假山4个要素。大多数的私家园林在江南是因为江南多水和适宜造假山的湖石。”
七、问答法
问答法就是在导游讲解时,导游人员向旅游者提问题或启发他们提问题的导游方法。问答法有多种形式,主要有:1.自问自答法 (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 2.我问客答法 (诱导旅游者回答) ;3.客问我答法 (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
八、引人入胜法
在导游讲解中就所见景物制造意境,使游客产生联想而领略奇妙的技巧叫“引人入胜法”。意境大多是靠人们的想象而呈现的,所以都是美丽的,比现实要好得多。如果导游员能使游客进入意境,达到探索美、欣赏美的境界,产生比现实更美好的感觉,那么导游工作就是成功的。一处名胜古迹,在经过导游讲解和实地观赏之后,游客在思绪中就会产生种种印象和概念,处于将要形成而尚未形成深一层的意境之际,这时导游员如能予以启发,使游客的情绪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如讲鳃太湖石透、皱、漏、瘦的特点,导游员可以这样说:“假设用一桶水从石顶上浇下来,则水将沿空隙而下,如群龙喷水;如在石下置炉生烟,则烟将从千隙百孔中冒上去,如群龙吐雾,香烟缭绕。”此情此景,尽管虚设,但听者犹如身临其境、亲见其境。
九、制造悬念法
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故意引而不发,激起游客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使其产生悬念的方法即为制造悬念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这种讲解方法叫做“制造悬念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是一种常用的导游手法。
少林寺的导游,在介绍少林寺塔林时说:“当年乾隆皇帝游历少林寺时带了500名侍从也没能查清楚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座塔!”说到这里,停下来,给旅游者留下一个问号,大家在想:到底多少塔呢?为什么500人也没有数清楚呢?塔林游览完毕导游员问:“大家数清楚了吗?现在塔林有255座塔。当年乾隆皇帝来时这里古木参天、野草丛生,皇帝让一人抱一塔,有的两三人抱的是同一座塔而不知道,所以贵为天子也没弄清楚有多少座塔。”导游员用制造悬念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最后才把悬念揭开,使旅游者由衷地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这种先藏后露、欲扬先仰、引而不发的讲解方法,一旦“发(讲)”出来,会给旅游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而且导游员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旅游者注意焦点,有利于减少旅游者走失等意外事故的出现。如游览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只见三个石塔矗立在盈盈碧水之间,塔高2米,每个石塔中间各有5个小孔,导游人员讲道:每到农历八月中秋,人们在塔中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倒映在湖中,形成了“天上月一轮,水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可以看见32个月亮(也有说33个月亮)。当旅游者在思索三潭五孔倒映水面总共也只有30个月亮,此时导游人员再点破: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手中还有一个月饼)导游词的五大要素,不就成了32(33)个月亮?旅游者在恍然大悟之余,一定会赞叹前人构思之妙趣。
制造悬念是导游讲解的重要手法,在活跃气氛、制造意境、提高旅游者游兴、提高导游讲解效果。
十、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以熟喻生,达到类比旁通的导游讲解方法。导游员在导游讲解过程中用旅游者熟悉的事物和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定会使旅游者感到亲切,便于他们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类比法分为同类相似类比和同类相异类比两种。
1.同类相似类比,将相似的两物进行比较。如把三清山比作“黄山的姊妹山”、 导游员在实际讲解中,针对不同国家的游客,可将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比作日本东京的银座、美国纽约的第五大街、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把上海的城隍庙比作日本东京的浅草;参观苏州时,可将其比作“东方威尼斯”(马可波罗将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或《白蛇传》中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时,可将其比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同类相异类比,将同类的两种风物比出规模、质量、风格、水平、价值等方面的不同。如有的导游员在讲解中,在规模上将唐代的长安城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相比,在价值上将秦始皇皇陵地宫宝藏同古埃及第十八朝法老图但卡蒙陵墓的宝藏相比;在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风格和艺术上,将北京的故宫和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相比,将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花园相比。
对同样的两种景物,如果要比较的是相同之处,则可以选择同类相似类比;如要比较的是不同之处则可选择同类相异类比。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互相并不矛盾。
3.类比法除了可以在物与物之间比较外,还可在时代之间进行对比。
导游如果说三清山地质史的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中元古界,第二次大海浸发生于震旦末期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第三次大海浸发生于志留纪早期直到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这对于没有多少地质知识的旅游者来说恐怕很难理解。但如果导游这样说: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这就很好理解了。
正确运用类比法,可以加深旅游者对景物、人物的认识,提高导游讲解的层次。
十一、画龙点睛法
用凝炼的词句概括所游览景点的独特之处,并给旅游者留下突出印象的导游手法称为画龙点睛法。 旅游团游览西安后,导游人员可用早(历史年代早) 、长(建都时间长) 、全(文物门类全) 、高(艺术水平高) 、大(气势规模大)这五个字来总结陕西文化的基本特征。
画龙点睛法可用于总结语,也可用于引导语,贵在突出景观的精髓。如上海的导游人员曾用“大、洋、挤、全”四个字作为浏览上海的点睛之笔;云南的导游人员用“美丽、富饶、古老、神奇”来概括云南的美丽风光。河南总结出“山、古、河、拳、根、花”的旅游特色,这几个字可以说是河南旅游资源的点睛之笔。“山”是指五岳之中的嵩山;“古”是指河南的悠久文化历史,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心有4000多年时间都基本上在中原地区;“河”是指黄河,它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拳”是指少林拳和太极拳,它们是中华武术的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流派,是河南得天独厚的旅游产品;“根”是指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全国100个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花”主要指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导游词的五大要素,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和菊花花会,正在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四方宾朋。
除上述11种导游方法外,我国的导游人员还总结出简述法、详述法、引而不发法、由此及彼法、联想法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导游方法很多,然而,在具体工作中,各种导游方法和技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
导游人员在学习众家之长的同时,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导游风格和导游方法,并视具体的时空条件和对象,灵活、熟练地运用,这样,才能获得不同凡响的导游效果。
最美邂逅`携手云游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