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三号陵讲解词
西夏陵三号陵讲解词
(导游内容)三号陵阙台→西碑亭→月城→南神门→献殿→墓道→盗墓坑→陵塔→西北角阙→西神墙→建筑构件大棚
游客朋友:
你们好!欢迎您光临西夏陵。(自我介绍后)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领略这宏伟壮丽、庄严肃穆的古王陵神韵。
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有许多事是始终如一的,其中帝王的陵寝制度就是如此。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历代帝王都喜欢神化自己,自命不凡,不仅生前过豪华的生活,而且对死后的生活安排十分在意,还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享受。大多数皇帝登基的第二天,就须为他百年后事操心了,而且他们对陵地的选择看得至关重要,他们认为,陵地的好与坏,关系着皇族的盛衰,国家的安危。所以选择陵地除派朝中一、二品大官外,还要有深晓地理、会看风水的人参加。这些人通过外观山形、内察地脉选中陵址后,要上图帧给皇帝过目,皇帝还要亲临视察,审查规划布局及具体形态,方能最后确定,然后择吉日动工兴建,为自己营造巨大而豪华的陵墓。西夏统治者也没能例外,为使自己死后仍然显示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气势,不惜动用大量军民、集中财力,效法唐、宋两朝陵墓制度为自己修造大型陵园。而生前游猎宴乐、会盟议事的皇家林苑所在地——贺兰山,就成了他们的归宿安息之处。说到皇家陵园,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那样的一番景象——襟山带海,苍松翠柏掩映着黄瓦红墙,道旁肃立着高大的石人石兽……也许人们还会想到那庄严肃穆的地下宫殿和富丽豪华的随葬珍宝。然而,这里要介绍的西夏皇家陵园,由于连年的战争,在蒙古铁骑横扫西夏时遭到毁灭性的掠夺,此后又经数百年的人为盗掘,我们看到的这处西夏圣地已是残墙断壁、碎砖残石、面目全非了,我们只能通过那些夯土筑成的墙基座,向大家讲述九百年前一个伟大帝国的兴亡,让大家想象当年西夏皇家的锦绣繁华。但大家不要遗憾,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吸引了世界惊叹的目光,残破的罗马角斗场不也让人流连忘返吗?可见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据史书记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西夏虽深受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但与宋陵相比,却绝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新意识,以我们即将参观的3号陵为例,地面建筑中有许多布置属西夏独创,处处暗含着西夏的独具匠心。
西夏陵三号陵座落在西夏陵区的中心,位置显赫,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整个陵园从北朝南,由阙台、角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塔等建筑组成,平面布局严格按照我国传统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表现了帝王君主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陵园占地15万8千平方米,是西夏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其单体建筑大部黄土夯筑而成,庄严稳重、气势磅礴,显示出了一派帝王风范。
(阙台)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陵园的入口处,请大家看前方两座高大的夯土阙台,他们东西对峙,位于陵园最前端,是进入陵园的标志,象征宫廷巍峨森严的大门,也是我们整个陵园讲解的序幕,您看他们像不像两位勇武而忠心的将军,日夜不息的为西夏皇帝守护着陵墓?瞧,他又提醒大家应该文官落轿、武将下马,整理衣冠、收敛喧嘻了。阙是标志建筑群入口处的礼仪性建筑物,追溯起来,它
的雏形也许来自早期部落聚居地设于主要入口两侧的岗楼,有侦察守望的功能,后逐渐演变为寺庙、皇家宫殿、皇家陵园等建筑群体的装饰性建筑,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西夏陵的阙台台基皆为不规则的圆形,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推断原阙台建筑可能为类似佛塔的塔式建筑。当年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皇帝身着礼服西夏王陵导游词,从这里小心谨慎地穿过阙台,诚惶诚恐地在礼仪大臣的恭敬下前去朝拜行礼,表示对先祖功劳的崇敬,希望得到先辈的保佑。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至高无上,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地,平民百姓可不能随便靠近。好!今天我们就充当一回皇亲国戚,由我作导引官,恭导大家进陵参观,一睹西夏皇家陵园的风采,不过在参观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认真地听讲解呀。
(碑亭)进门后东西对立着两座碑亭,间距80米。碑亭是西夏人为祖先树碑立传、记载生平事迹,为其歌功颂德的地方。在唐宋陵园中并无碑亭,只立碑于南神门前,无建筑物围护,且立于平地,是石像生的一部分。西夏陵园在前部增加了碑亭建筑,是西夏陵园的独特之处,它定位于阙台之后,月城之前,规模宏大、地位突出,这样布置的好处是:一方面增加了陵园前部的气势,使陵园的布局更加均衡平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碑亭为帝王歌功颂德的重要作用,突出了颂扬陵主事迹的碑亭在陵园中的地位。碑亭内正中放置的碑铭用西夏文大小两种字体记载着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文治武功,更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因为在西夏陵遭到战火毁坏时,几乎所有的碑刻都被砸得粉碎而无法辨认。但不论我们是否能够看到这些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的精美艺术品,都能猜测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陵主的赞颂褒美之词。三号陵的东西碑亭都已经发掘过,东碑亭台基为方形,台面却呈现圆角方形,专家推断当初可能建有一个圆形、穹窿顶的建筑。
(西碑亭)西碑亭是由方形台基、斜坡、踏步和圆形砖铺基址组成,从台基上留存的柱洞分析,原有一圆形建筑,分为内外两层。在1998年进行的发掘清理中,出土了西夏文残碑630余块、砖瓦及瓷器残片、钱币、铜器、铁制工具等一批珍贵实物,其中西夏文残碑都是描金字,碑石残片上有拓印的墨迹,碑首残片上还有彩绘的花纹图案。这次发现为进一步了解西夏碑亭的建筑形制、结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对推断西夏民族的族源,解决西夏陵徒有陵寝而不知其主的历史之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1998年重要考古发现。
显然,大家的目光早已被面前的人像石雕碑础座所吸引,他们的发现的确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清理中发现:在碑旁基址东西直线上本放着4尊碑础座,可惜有一尊已被毁作一堆碎石,无法恢复原貌;有一尊上部被打掉一块,但雕像面部损坏较小;而另两尊则基本完整。一尊碑座被毁,虽然令人遗憾,但另三尊基本完好的碑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因为三尊碑座有两尊相同,被毁的一尊则很可能与另一尊一样,依此复制一尊并非难事。至此,西夏王陵内出土的碑础座已达10尊,10尊都雕成人像,这些人像石座是研究西夏历史及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西夏陵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三件石雕人像碑座与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颇有不同,雕像体态较为高大,面部还有彩绘,造型也不同。您看这尊人像双目突出,双眉上竖,口中两颗獠牙露出紧闭的双唇,两只粗壮的手臂攥成拳头,造型威猛而不凶恶,令人过目难忘。整个雕像造型沉稳、立体感强,雕刻手法遒劲有力,生动细腻,令人对西夏石雕的精美技艺叹服不已,被称为“宋代雕刻冠军!”从这不同凡响的造像上,人们可以“读”出一种勇猛、坚毅、顽强、忍辱负重、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这正是立国达190年,由弱变强的西夏党项族的精神支柱。关于西夏为何用人驮碑,专家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力士的造型和装饰,因与五代十国
之一——后蜀墓中出土的石雕抬棺力士像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西夏雕刻的力士形象与后蜀有某种联系,是与当时西夏的习俗受到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关。还有学者推断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碑座与埃及金字塔前狮身人面都是陵墓前的守护神,并且因伏羲生的“人首蛟身(有鳞纹)、圆目獠牙、载角如牛”,与西夏陵人像碑座造型极其近似,因而断定是纪念伏羲的。甚至还有专家认为此人像该是力大无比的角力士,即相扑师。半蹲状、有腕环,明显突出了人物胸、腹、臂部的肌肉。尤其是角力士的双乳肥硕犹如母乳,使人顿生强壮伟岸之感。西夏秃发、上扬浓眉更加突出了角力士的勇猛、坚强、力大无比、志不可摧。相扑师如今只有日本保留了,而他的祖先却在西夏陵,是不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不知大家参观完是不是还有更新的见解。
(月城)顺着神道向北走几十步我们就进入了陵园的月城,月城呈现长方形,面积6430平方米。月城的设置不同于宋陵,陵园前凸出的一块,形成了“凸”形的基本结构,与宋陵方形布局有明显不同,专家认为西夏陵园整体布局可能是仿国都兴庆府城的格局设计,月城是仿常见的城门外的瓮城,突出了月城保卫陵园(陵城)的作用,可见西夏人仍按古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要求设计陵园。
(月城大门)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月城的大门,原来设置着一座宽约9米的乌头门。乌头门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称为棂星门,只在皇陵、大型寺庙(孔庙、关帝庙)等高级建筑上使用,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也就是天门,因此有人认为陵墓前的乌头门有阴阳相隔之意,进入此门就意味着到了“阴间”,但大家不要害怕,这里可没有什么黑面判官、牛鬼蛇神,而是置放着由文臣武将、勋臣贵戚的石雕像组成的石像生群。
(石像生群)石像生,是由石刻而成的文武官员和珍贵动物组成的仪仗,取意于皇帝生前亲信的文臣武将以及周边邻国使节朝贺礼仪场面,有如生人的意思,在陵前放置石像生用以表示拢坟,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是秦汉传下来的制度,后来历朝历代,一直沿用,只是数目和种类有所不同而已。石像生这些威风凛凛的人物雕刻,称为“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身材高大,秦始皇统一天下,命其镇守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不让匈奴侵犯。因他生前屡建战功,他死之后,秦始皇为纪念他,特铸铜像置于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统称为“翁仲”,而且象征所有文官武将。
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位置即列于陵园阙台后、神门前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而西夏却将月城作为列置石像生之地,与中原帝王陵传统的正门外神道两侧置石像生完全不同。三号陵园石像生的摆放状况是四排二十尊,改变了宋陵将石像生群列于神道两则一字排开的做法,这样分几队置放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紧凑,大大缩短了陵园的南北纵向距离,使整个陵园的总体布局比唐、宋陵更加紧凑、严密。从出土石人头面判断,石人高度与真人相仿,再加上脚下的基座部位,石人总高度约在2米左右。你看这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官僚公卿九百年来一直整齐地站在这里,好像还在等候皇帝的召见和圣训,可见古代的帝王是何等的威严和尊贵。想当年,陵园没有破坏时,这里高大的城门、森严肃立的武士和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般胆小的人走到这里早已是两股战战汗湿衣襟了。不过封建帝王早已不存在了,这些皇帝驾前的文官武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恭候迎送的就是各位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今天大家都可以在他们的夹道欢迎中享受一下旗罗伞盖、前呼后拥的皇帝气派。
(南神门)陵园陵城也呈长方形,面积2万9千平方米,我们现在登临的是南神门,它是陵园的正门,从形制规模到建筑装饰手法等都比其他各门等级高,是陵园各门中建筑最奢华、最考究的一处建筑。西夏陵园依据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个方位开辟了四个神门,其他三个神门没有可以登临的墁道或踏道,仅仅为达到对称统一的建筑效果,这与北宋乃至唐陵各门均可通行,并于两侧置以门狮的情况不尽相同。
(献殿)南神门内约25米的地方就是高大宏伟大的献殿,是西夏日常用来供奉皇帝亡灵和上陵朝拜祭礼时举行祭奠的场所,它的建筑形制同样庄重考究、精细规整。献殿的台基高约1米,平面为一个等边的八角形,每边长9.1米,夹角135°,从台基的规模可以推测出原来的献殿是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方形殿堂建筑,规模较大。遥想当年,这里香烟缭绕、烛火摇曳,皇帝恭虔诚肃地步入神殿,在这进而向“皇天上帝”、“诸方神佛”和列祖列宗三拜九叩,献酒供食,祈祷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仪式是多么的庄严肃穆而又神秘隆重啊!西夏陵园中用于祭奠性的建筑只有献殿,与唐、宋陵园中建下宫和佛寺不同。除各陵建有献殿外,陵区北端还建有一处大型宗庙,将诸陵祭祀合于一处,充分反映西夏陵寝制度的独特。还有一点显示出西夏陵独有的特点,值得我们大家注意(手指墓道解剖面):地宫墓道南端开口正对着献殿北侧墁道,几乎和献殿是整个连接起来的,这在全国是头一次发现。可能帝王灵柩运来以后,先在献殿上置放一下,然后由献殿后面北侧门一直运到墓道里,这可能与西夏人的信仰观念和鬼神崇拜有关。据“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党项人的火葬仪式:“在焚尸之前,死者的亲属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要建造一座木屋,上面覆盖金锦绸绢。当灵柩经过的时候,屋中人在灵前呈献酒内及各种祭品,让死者在彼时享受如同活着时候一样的生活。到了焚尸场,将预先准备的纸人、纸马、纸骆驼和纸币同尸体一起焚烧,使死者在彼世有相等的奴婢、牲畜和钱财”,可见在西夏灭亡数十年之后,这种类似西夏陵园的祭祀仪式仍在其故地盛行。
(墓道封土)走过献殿,我们看到一条高出地面约3米的封土,这就是陵园墓道,即通往墓室的通道。墓道平面呈现北宽南窄的梯形,总长度45米,底部为大斜坡状,坡度40°,墓道北端直通墓室,如果我们能入地二十四米,那么走一分钟就会到达地宫。历代帝王生前君临天下、不可一世,为防死后有人挖墓戳尸,可谓绞尽脑汁、机关算尽,除在墓室安装机关暗器外,还将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统统活埋,就连那些为他伴驾的宫女门也不放过,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泄露了秘密,甚至千方百计设计自己的疑冢,为不使陵寝暴露他们的墓道也都隐而不现,而西夏陵园墓道却如鱼脊高高隆起于地面,与中原墓葬大有区别,不知是为了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还是体现了党项民族诚实憨厚、表里如一的品质?
(盗坑)墓道尽头一个大盗坑赫然出现在各位朋友眼前,令人触目惊心。不用介绍大家几乎都能看出,这并不是考古队清理挖掘的,它显然是西夏陵遭到破坏的痕迹。蒙古在22年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西夏都城兴庆府达半年之久,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攻伐西夏却遭西夏人的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西夏灭亡前一个月去世。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赤地千里,西夏陵也不能幸免,遭到空前毁灭,蒙古士兵焚烧亭台殿宇、捣毁碑石、挖陵曝尸、掘土抢宝,所有帝陵和陪葬墓都留下了累累盗坑。在诸位开
始为西夏帝王扼腕叹息时,一定又为西夏陵园的随葬品是否已经被盗而牵肠挂肚了。对于地下文物,我们不太乐观,但并不是说荡然无存、毫无历史价值,从陵区出土文物来看,也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无所不有,其品质之高、制作之精不亚于当时的中原,大家刚才在博物馆不也是赞不绝口吗?由于国家目前尚不容许对大型墓葬进行主动挖掘,所以地宫的形制无法探知,这或许将永远成为西夏陵的不解之谜。
(陵塔)矗立在大家面前的这座高大雄伟的夯土建筑物是西夏陵园最醒目的标志,称为“陵塔”。在陵塔前我们还发现了奇妙的现象,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时的想法完全一致,以至出现了相同的建筑形式。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我们面前这座陵塔和世界上哪座著名建筑如出一辙?对了,看来各位都是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西夏陵园的陵塔的确和埃及金字塔建造形式一样,都是巨大的锥体建筑。不同之处只是金字塔是用巨石砌成,而陵塔则用夯土筑成而已,因此被外国游人惊呼为“梦幻似的中国金字塔”、“丝绸之路上难得的珍贵文化遗迹”!许多富有于联想的人们把它和埃及金字塔进行对比,发现除了形状想似外,它们之间还有许多可比性。例如西夏王陵导游词,同为皇帝陵寝;都在大西河岸(金字塔位于尼罗河西侧,西夏陵位于黄河以西);位于同一个气候带上……等。
“塔式建筑”是西夏陵园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其他朝代陵墓的宝顶都位于主墓室的上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确位于墓室正后方,并不起土冢的作用;中原帝王陵多做断头金字塔型(棱台形),西夏王陵则形如佛塔。许多学者认为,这一独特的陵台建筑是西夏本民族习俗(石雕文化)、佛教建筑(塔)和中原帝陵建制(陵台)相结合的产物。陵塔建筑为何要建在陵园,其功能作用又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家各执一端,据理争辩,至今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项浩大的工程倾注了古代劳动人民无数的血汗和智慧。陵塔是我们欣赏古陵神韵的高潮,也将进入这次西夏陵游览的尾声,为了留下您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大家可以在陵塔前游览一番,拍照留念。
(西北角阙)最后请大家特别注意一下西夏陵园陵城城墙的形制构造,它的角阙与其它古城墙构造有什么不同呢?这位先生(女士)答对了,特殊形制构造主要表现在其它古城墙墙角都为90°夹角,而西夏陵园陵城角阙是用五版或七版连续外弧的夯土墙夯筑而形成的相互连续的圆形夯土墩台,这种形制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从根基部位测量,最大径就达8.7米。其中角阙和门阙的塔基和塔身外部均有包砖,包砖错缝平铺,逐级收分。完整的外包砖既起到保护夯土阙的作用,又烘托了陵园的宏伟气势。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时未发现有登临顶端的任何形状的阶梯、踏步,角阙附近也仅发现大量的砖瓦及脊兽残片,而未发现明显的方木支撑结构,由此可认定角阙之上应为一种实心的,用砖瓦、脊兽垒砌的高低错落的塔式建筑,而决非可以拾级而上的厅台楼阁。西夏陵这种在陵园中修建佛塔式象征性建筑与西夏尊崇佛教有直接关系,陵园所有角阙和门阙皆为一座座大小不一的佛塔组成,与陵塔遥相呼应,形成一座气势恢弘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西夏陵应是以高大宏伟的密檐塔状陵台为中心,四周围绕高低错落有致的佛塔群,使陵园充满尊崇佛法的宏大气势,宣扬了佛门的高深莫测,突出了西夏陵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西神墙)西夏陵不但气势雄伟,而且坚固异常。虽然经过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但至今仍巍然挺立在贺兰山下,不减当年雄姿。更令人惊异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西夏陵地面的宏伟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唯有夯土还向人们展示昔日的盛景与辉煌。这些遗存既是黄土夯筑而成,为什么能千年不倒呢?这其中
也大有文章。据说建造陵园的黄土均从外地调运,经过认真的筛选后,用蒸笼蒸透,称为“熟土”,又用香油炒过,这使杂草无法浇地生根,以免草籽发芽,影响墙体的质量,在夯筑墙身时,黄土中要掺入丝麻和灰浆,甚至要掺入糯米汁混拌,以增强粘结能力。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严格的验收,为保证工程质量元昊又亲下一道命令,凡是一名工匠施工,派一个士兵监工,等墙筑完工后,士兵站在距墙10步以外弯弓射箭。若箭头能射进墙体,就不合格,说明工匠偷工减料,立即处死,还要返工重修;若箭头碰壁落地,就证明士兵监工不力,马上砍头。这样士兵工匠以性命相拼,无法勾结。干活的竭尽全力,监工的毫不懈怠,保证西夏陵园的各类建筑坚固合格,不会出现豆腐渣工程西夏王陵导游词,所以尽管是夯土墙身,却能历经九百余年而不倒,因此史书称赞西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坚固异常,“可励刀斧”。当年党项首领李彝超占据的夏州(陕西横山)城城墙就是用蒸土夯筑,坚硬如铁石,933年后唐军队进攻夏州城时从城外挖掘地道,挖到城墙下时,城基坚硬无比,攻凿了一气,人无法进入城中,无可奈何,只得退兵。可见西夏的夯土技术已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建筑构件大棚)除此之外,西夏陵所用建筑材料也有别于唐、宋陵,陵园中出土的大量建筑残件,多为色彩鲜艳的琉璃制品,当年地面上闪着绿色光彩的琉璃筒瓦、滴水、兽头脊饰、鸱吻残块等随处可见,由于管理处成立后工作人员捡拾入库,目前已不多见了。琉璃发明于北魏,但唐宋帝陵中,琉璃材料基本不见,宋陵则全用青砖灰瓦,绝无琉璃制品。特别是西夏陵园作为贴墙面装饰用的乳白色或青白色带有冰裂纹的小白瓷板瓦,在同期古建筑中更是少见。这里展示的即是从陵园遗址中收集的各种建筑残件,通过清理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残件我们很容易想象出陵园原始建筑的宏伟气势及其奇特的建筑形制。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西夏陵园对唐、宋陵原有布局作了很大改革,这一方面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西夏强调民族独立性和继承传统习俗有关,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党项民族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并予以改革,以为己用的民族创新意识。游览西夏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处处透露着神秘的色彩,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四海游客指点九陵论短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夏陵很多问题会有答案,但一些至今令人不解的现象,可能会是永远难猜的谜。
1999年10月28日,西夏陵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一行。朱镕基总理视察西夏陵,对陵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深有感触的说:“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指示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国家计委根据朱总理的重要指示,于十日内下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西夏陵三号陵园遗址清理保护修复,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热点中的中国西部不禁为此轰动。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于西部文化遗存所进行的最大的保护项目,国家一次性拨款千万元用于文物保护,这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向西夏陵三号陵园这样完整的全景式的清理发掘整个一座陵园,在国内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我国曾先后发掘十三陵、秦始皇兵马俑及唐朝一些皇帝陵,但都只是挖掘其中一部分)。无疑,它给有关西夏王陵的考古探索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经过清理发掘和精心整治,古老神秘的西夏陵现在已一扫昔日败落荒凉的景象而更具魅力,其庄严壮丽的景象让人真正领略到了西夏皇家陵园磅礴雄宏的气势。难怪有关学者感叹,若能恢复西夏王陵本来富丽堂皇的建筑、松柏相映的环境和紫烟氲氤的气氛,宏大壮丽的帝王陵园景象将再现于西北边陲。
各位朋友,西夏陵三号陵的游览到此全部结束了,李元昊这一代民族英雄,最终也摆脱不了阶级与历史的局限,随着政治、军事一系列胜利和个人权势的日益提高,功业垂成使他踌躇志满,也步起历代帝王骄傲自满、好大喜功的后尘,终于使他的死也染上了悲剧的色彩。不过李元昊究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悠悠岁月、埋葬了多少显赫一时的人物。虽然英雄一世,创立无数伟绩的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早已离去近千年了,征战南北、文治武功的皇帝已成为时代的匆匆过客,只有西夏陵的绚丽风光长留于世并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西夏陵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明代安塞王朱秩炅在他的诗作《古家谣》中写道:“贺兰山下古冢稠,高山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不年王与候”。感慨人生如梦,世事难料。我想,一代枭雄李元昊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不惧强国的韬略、勇气和不甘其下的气慨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统一西北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感慨之余,我想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结束我的讲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谢谢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7页)
付费下载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