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风情】穿过徽州古城去上班
穿过徽州古城去上班
【个人简历】安徽省歙县高中语文高级教师,黄山市学科骨干教师,歙县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徽州古城导游词,安徽省作协会员。
蜗居城南,谋生城北。为生计奔走,虽然辛苦,但却舒心惬意,是因为早出或晚归,都要穿过五A景区——徽州古城。在景区里来来往往,享受小城的慢时光,一切也就变得从容而平静。
送走读书郎,偶转菜市场,也就开始自己的生活。出门是渔梁,下了斜坡是景区,入口处的“碎月”古亭,四平八稳的站在那里。石板路蜿蜒着向前,是渔梁古街,我瞟一眼就够了。它有着“江南第一都江堰”的美誉,古老的鱼鳞街,不止一次的徜徉流连,是平日子闲走的地方。
道路变得平缓,古老的门楼出现,曾今是县城多景园的入口,如今是古城摇橹船登舟的地方。绕城而过的练江,清澈而平缓,李白寻访渔梁人许宣平路过都赞叹“槛外一条溪,几回留碎月”,外地的游客过来,都要坐坐小船,舟行明镜中,人度风波里。
与之相对的是古城墙,“梦里徽州——歙县”红色的大字,镶嵌在墙体上,在绿树掩映间,相得益彰。城墙里的瓮城徽州古城导游词,是古城景区的入口,外地来的游客,在导游的小旗引导下,有序的跟进。古城,总是吸引人的,在旅游推荐的当下徽州古城导游词,在网络朋友圈自媒体的空间,一拨一拨的煽动着前来参观的异乡人。
瓮城的入口处,是陶行知公园。那块扁平的青色巨石,在那里站了近三十年,镌刻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已故前总理李鹏的手迹。陶行知先生的铜像,屹立在松树边,眺望着他的故乡——黄潭源。在大路上,远远地看着他的凝视的深情,看着宋庆龄题词的“万世师表”,做老师,怀着一颗伟大的心,让我等敬佩,也是激励。
“徽州古城”镶嵌在城墙上,静静地看着来往的行人。透过高耸的拱门,仰望矗立的阳和门,还有那徽州府衙翘起的飞檐,不用进去,看着都是历史岁月的沧桑。这个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并称的四大古县城,只要透过这个城门,看到历史与过往。清朝的龚自珍,父亲在此做徽州知府,他肯定也在这儿玩过;桐城派的姚鼐,在这里也为官数载。看着古城,想起历史的名人,走不到他们的那个年代的生活,却能走近他们的精神。
黄宾虹大师的坐像,高居在丛石之上,他跟陶行知的老乡。两个当代黄潭源人,一左一右在古城的门口,一个是教育,一个是艺术,都给徽州带来无上的荣光。黄老戴着眼镜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书本在思考,不知道他有没想过,他的画作在2018年拍卖已经过亿,成为徽州书画界的傲娇。
历史的老人书写沧桑,蓬勃的青春用来拼搏。赞叹还没结束,就看到一个短发的女子,左手下垂握着书册,右手高高举着,那是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刘和珍,解放前的徽州婺源人。徽州人血脉的敢于抗争的精神,在这位年轻女性身上流淌着,成为一代人的学习的楷模。
忝列高中语文讲台这么些年,隔三差五的要讲鲁迅先生的文章,要讲刘和珍。我总是告诉学生,她在徽州古城的门口,记得去瞻仰。与之并列的,都是徽州的名人。制砚名工李少微,他为南唐后主李煜制“砚山”歙砚一方,被视为至宝,宋代书法家米芾曾铭赞其砚。然是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升、明代谋士给朱元璋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明代戏剧家汪道昆,更有历经乾隆、道光、嘉庆的“三朝元老”曹振镛。
这些徽州历史上的人物,以石雕的形象,站在古城的门口供人凭吊缅怀。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没有了,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岁月会留下他们的痕迹。
徽州历史上的名流,在千古里流芳。小北街的风景一晃而过,在大北街口左转,一座明代的石桥铺陈在那里。当年石桥修好,知府大人苦于取桥名之艰辛,在踟蹰犹豫时,官轿与新娘轿在桥上碰面了。谁先过?知府大人倒是开明,新娘子来给桥取个名儿,大家的赞许就是通行证。
新娘子沉思还是扭捏,没有人知道。当时她看到此景此情,面对威严的官府狼虎般的衙役,吐口而出:“西山虎南山豹,千年媳妇万年桥。”好一个“万年桥”,桥行万年,造福百姓。在一片喝彩声中,婚轿先过。桥名延续至今,成为佳话。
站在桥上,看着远处的高楼,那宏伟大楼顶上,有一个熠熠生辉的银色圆球,就是我谋生的校园的主楼。看着亲切,脚下生风。这是白天骑车的行程,到了晚上。则是步行,穿过城里古街巷,又是一番的别样景致。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