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
各位贵宾:
重庆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庙、禹王宫、三楚公所,为湖南、湖北士商集资所建。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坐北朝南。建于清乾隆,道光年间扩建。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湖广会馆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了湖广会馆。此时,湖广会馆是居民住宅和单位仓库,不仅年久失修、满目疮痍,大量精美木雕、石雕、殿堂、楼阁损毁严重,整个会馆群随时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会馆的修复工作从2003年底动工,历时21个月,到2005年9月完工并对外开放。
朋友们,湖广会馆到了,让我们走进我湖广会馆去看一看。湖广会馆分为四个部分:文化陈列室、四川移民博物馆、三大主体建筑和构件展、临展区。
“湖广”湖广会馆导游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以及广东和云贵部分地区。到了清代,湖广省被分成湖北、湖南两省,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广会馆”都是根据这个定义而来。
【主题陈列展厅】
请大家进入重庆湖广会馆大门,首先游览主题陈列展厅,一起了解重庆湖广会馆的前世今生。
重庆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距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会馆核心区占地面积 m2,建筑面积,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群。大家请看这个沙盘模型,大致可以了解到整个会馆的建筑布局。湖广会馆,实际包含了三大会馆建筑——湖广会馆、广东公所,还有齐安公所。
重庆湖广会馆和北京等地的会馆不同,主要是商业会馆,是清代外省向四川大移民背景下的产物。随着大量外地移民商人的涌入,各省商帮为了维护本省商人的利益,陆续在城中设立会馆。清代,重庆下半城的南纪门至朝天门一带就曾聚集了九个省级会馆——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江南会馆、浙江会馆、山西会馆和云贵公所。在这张光绪年间的重庆府治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当时的分布情况。
大家请看,这里展出的三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湖广会馆清末民初的历史影像。第一幅照片是从江上仰望湖广会馆建筑群的照片,是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1903年拍摄,展现了湖广会馆因地制宜的独特山地布局走势。第二幅照片为清代湖广会馆歇山顶的建筑特写。第三幅照片定格记录了民国初年同乡移民聚集在会馆中活动的场景,从侧面反映了会馆的社会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会馆的感情依托逐渐淡漠,会馆的职能逐步削弱。到了民国中后期,由于时局的变化和产业流失、纠纷,重庆八省会馆已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历经百年沧桑,八省会馆逐个从历史舞台中消逝,唯一保存下来的湖广会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重新发现时,建筑外墙残破剥落,建筑内部被占用为民居和工厂仓库,具有严重的火灾隐患。为保护这一重要历史文物,重庆湖广会馆的保护与修复被提上日程。经过长达八年的中外合作修复实践,会馆重新焕发出新颜。这四组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展示了会馆保护修复的巨大成果。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曾这样评价湖广会馆的修复工程——“这么珍贵的古代会馆建筑群,今天能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复,再现历史的辉煌,我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的意义不仅是对重庆市,就全国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请大家跟上台阶,注意脚下安全。
【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
现在我们去参观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博物馆以“湖广填四川”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移民入蜀的政治背景、经济因素以及入蜀线路,充分再现了“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
明末清初,久经战乱的四川荒凉破败,土广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入川垦荒,这就是流传与市场、重庆地区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在“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性移民运动中,“湖广”只是一种流行的说法,实际上除了湖南、湖北这两大主要省份,还有大量移民来自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广西、广东、江西、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省。重庆当时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了移民进入巴蜀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移民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
那么为什么要湖广填四川呢?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在经历了张献忠屠蜀、摇黄之乱、夔东十三家抗清、三藩之乱等长达50余年的战乱后,土地荒芜,百业凋敝,加之大规模饥荒、瘟疫的爆发,人口锐减,整个四川残存下来的人口仅50万—60万,为历史最低,部分州县土著幸存者仅十之一二。遭乱既久,城中杂树蓊郁成林,虎患盛行。清代人欧阳直在《蜀警录》一书中曾这样记载四川地区的虎患——“自献贼起营后三四年间,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足见当时整个四川荒凉凋敝程度之甚。
为了恢复四川经济,巩固政治统治,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抚恤政策,鼓励各省移民入川垦荒,由此拉开了“湖广填四川”的序幕。
在古代又是如何来四川呢?这是一个繁复的流程,移民出籍入籍手续的办理,要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由当地政府颁发标明移民个人或家族的人数、籍贯、姓名、年龄、性别、长相等身份要素的迁移“执照”,移民怀揣执照上路遇关卡,出示执照,方可放行。抵达四川后,由四川当地政府根据执照验明身份,安排入籍,并以官方文书通报移民原籍政府将其户口和人头税额调整注销。
朋友们,穿过这个麻城城门,沉浸式体验一下本次的入川之旅。
古代的移民有三类,第一类,自发移民,怀揣理想到四川落地发展,这类移民在湖广填四川移民中居半数以上;第二类,“奉旨入川”移民,由官府采用政治手段强行实施移民;第三类,其他移民,包括“经商入川”、“避祸入川”、“从军入川”、“游宦留川”。
移民入川主要通过水路入川和陆路入川。两湖移民,包括部分江西移民,入川时多取传统的水路,渡汉水或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沿三峡逆流而上到达四川。这条水道到处是险滩恶浪,往往会有船只倾覆的生命危险。
从陆路进入四川则主要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沿长江沿线栈道进入四川,这是湖广、江西移民陆路入川的主线。第二条,川陕旱路,经金牛道、褒斜道、大巴山,陕西移民多从此路入川。第三条,川黔旱路,广东、湖南(接近贵州的地区)及贵州本省的移民多从此路入川。
【管延龙注:体验180度环幕影片,略】
体验完水路的波涛惊险,接下来我们一同踏上陆路征程。这里还原了深山穿行的情景氛围。对于陆路移民而言,行路最理想便捷的交通工具自然是乘车骑马。但出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更多的移民只能靠徒步,肩挑背驮(注),推着独轮车上路。在您左手边陈列的精品文物,清代带棚马车。
【管延龙注:互动展项——挑担】
移民迁徙途中异常艰辛,不能大路,也不住在客寓,晚上就在沿途的祠庙、岩屋或密林之中对付一宿。
您看,这组雕塑再现了移民一家三口夜宿崖洞、取石支锅、拾柴做饭的场景。
走!咱们穿过一线天,到栈道去。在这里,您可以加入移民队伍,体验移民栈道上的一段小插曲。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水路、陆路跋涉,大批移民涌入巴蜀大地,四川地区人口剧增,经济随之开始复苏。移民入川后进行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又给今日的巴蜀地区带来了什么影响?游览了三楼展厅您自然就明白。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穿越,已经踏上了四川的土地,在湖广填四川移民类型中,农业移民是移民的主体。移民进入四川以后湖广会馆导游词,如何获得生存的土地呢?早期入川的移民,由于四川地广人稀和官府政策的优惠,可以采取插立标志物的形式,自由地依法占有生荒土地,这就是插占。移民初期常见的一种“插占”方式,叫做“砍树白其皮为界”,就是在移民看中的土地地界边缘选定一棵大树,把树干最显眼处的树皮剥下来,露出一段发白的干体作为标志,地界以内的土地便归属于立界人了。因此,初期移民的“土地执照”,往往都宽阔得超乎常人的想象。后来,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大量圈占土地的情况开始受到政府制约,新来的移民改由政府统一分配土地。
犁,是古代最常用的一种农耕工具。犁地讲究技巧,不同的力度将决定犁地的深浅,影响后期农作物的收成。
【管延龙注:可自行体验犁地】
在移民们的勤劳耕植下,四川地区荒地复垦,农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农作物物种,像我们熟悉的早熟水稻、玉米、红薯、辣椒、桑麻等等,都是由外省移民传入四川的。
除了农业移民外,还有大量商业移民的涌入,使重庆逐步成为了一座移民商贸城市。根据嘉庆初年对外地商人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时重庆有牙帖的商人共109行,这些商人的原籍分布,几乎全是外省人,四川籍仅占总数的1.8%。这里还原了一条移民商业街,“字水”二字取自清末民初时期湖广会馆区域内的一条老街道名。
湖广会馆所在的储奇门一带,曾是重庆药材行业集中之地,有着“储奇门,药材行,医治百病”的民谣。在清末民初的“药七帮”中,本埠商帮川帮仅占有一席之位,其余六帮分别为江西临帮、广东广帮、浙江浙帮、河南淮帮、陕西陕帮和湖北汉口帮。庆余堂就是当时有名的一家药材铺。
票号是重庆最早的金融组织。晚清时期,随着沿海沿江城市开埠,国内外贸易激增,商人携带大量银两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票号应运而生。重庆票号分山西的“西帮”和云南、浙江的“南帮”两帮。其中,日昇昌是实力最为雄厚的西帮票号之一,1821年,由山西人雷履泰在重庆开设,主要从事汇兑、存放、代办捐献、发行票据等业务。
山货是清代外省移民在渝从事最多的一大行当。在重庆近代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汤子敬。从最初的开设钱庄、商号,到后来陆续开办布店、盐号、山货号、银行等,这位来自江西临川的移民通过奋斗,逐步成长为近代重庆工商巨子、近代西南首富,被人誉为“汤十号”。
除了开设店铺外,许多初迁巴蜀的移民靠出卖劳力,或者经营小生意谋生。在小广场中展出的雕塑,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最具重庆特色的 “棒棒”、修脚、卖麻糖,都与移民有关。
移民带来了商业的繁盛,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这边两处展柜展出的是与移民手工业相关的一组馆藏精品文物,包括酒具、烟具以及夏布纺织工具。
康熙二十九年《入籍四川例》规定:“时川省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移民通向仕途、改变命运的一大路径。
【禹王宫】
朋友们,接下来请移步禹王宫。禹王宫是湖广会馆的主要组成部分。湖广会馆奉祀大禹,所有又叫禹王宫。禹王宫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加以扩建。现在修复的面积有2270平方米。禹王宫所用的木材,当年都是从湖北运来。禹王宫是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最大的一处建筑,其面积约占全馆三分之一。请大家注意,会馆建筑的墙体都呈黄色,这是什么原因?建筑上的雕饰图像不是龙,就是凤,这又是什么原因?
众所周知,黄色是皇室御用的颜色,皇室以外只有佛、道寺观可以使用。而大禹,既是传说中的一位君主,死后又升格为神。这两个原因,都决定了禹王宫的墙体可以用黄色,在规矩森严的清朝不会犯戒。
龙,在这里有双重涵蕴:一方面,龙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图腾标志,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同时,巨龙锁江又有治水的意象,正与大禹功德相合。凤凰,在先秦时期就是楚人的图腾,湖广移民作为楚人的后代,崇拜凤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管延龙注:可自行查阅关于龙生九子的典故】
请大家移位来到大禹铜像前。大禹是夏代以前,传说当中成功治水,造福于人的英雄楷模。清代湖广省地处长江中游,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地势低平,历来洪灾不断。湖广移民就以祭拜大禹来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这一尊大禹像全部用铜锻成。大禹是四千年前的治水英雄,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辞辛劳,为人民消除灾害的精神至今仍然受到后人的尊敬。
现在请大家前往禹王宫大戏台,您看,这道拱形石卷门上的石匾,阴刻“恩流甘露”四字。“恩”指恩德,流是传布的意思,甘露比喻恩德的甜美及时。从其位置看,这很可能是湖广移民为了感谢会馆主持者们所做的好事,送的一块歌功颂德匾额。
禹王宫保留下来有两个戏台,这是大的一个。看厅上面探出的龙头,建筑学上称为斗拱,不少朋友游览过北京故宫的吧,在北京故宫里面,就采用了不少类似斗拱结构。禹王宫斗拱的龙头都朝着长江,寓意为大龙锁江。在戏楼上面栏板雕刻的是八仙图案,下方是十八罗汉,左右两边小的雕版是戏曲故事。大家看有的人物没有头,这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铲掉的。由于这次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同时要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对这些旧的雕刻主要是通过清洗,而都没有再去修复。就像大家所熟知的断臂维纳斯,残缺也是一种美,更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请大家进入禹王宫的小戏台。这道拱形石卷门石匾,阴刻着“奎壁之府”四字。“奎”和“壁”都是星名,主文章、文运。“奎壁之府”意思是文气、文运汇集之处。从这道门进去便是禹王宫小戏台,小戏楼下的院坝很小,只有在上面的看厅里看戏。看厅也不大,估计是以前贵宾看戏的地方。
现在我们去观赏禹王宫的廊房。廊身连接大殿,是道光年间扩建时的老建筑。正中顶上的檩子上面有两行竖刻的大字,一行刻的是“楚省两湖十府绅粮士捐资重建”,另一行刻的是“大清道光丙午岁律中中吕月谷旦”。中间是一幅太极图。“丙午岁”指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律中中吕月”为孟夏之月,即农历五月。“谷旦”指良辰、吉日。
修复以后,依据史料记载把它复原为客房。昔日的会馆客房跟现在的酒店差不多,承担着招待原籍来渝的官绅和同乡过往客商的任务。客房不收房钱,可以长期居住,但只接待单身客商,不得携带女眷,违者逐出会馆,管理十分严格。
【广东公所】
请大家走上台阶,去参观广东公所。
广东公所,又名南华宫,即广东会馆,是客居重庆的粤籍人士建立的社会组织,办理同乡公益的民间团体。广东公所建于乾隆年间,后多次重修。会馆主体结构采用四合院布局,四周高墙耸立,南北长30米,东西宽25米,现有建筑面积711平方米(天井除外)。
请大家看,大门门楣上题刻“南岭观瞻”四个字,表明了籍属广东。两侧门上分别题刻“岳峙”、“川淳”, “岳峙”意思为高山耸立,“川淳”意思为江流积聚,有“高山流水”的寓意。
大家再看湖广会馆导游词,广东公所这四个字是用一块整石雕刻而成,旁边还采用围有五条透雕的龙,工艺非常精湛。2000年9月9日,因连续暴雨,广东公所戏楼山墙垮塌,广东公所牌楼上镌刻有“广东公所”四个字的石匾也从高处坠落,幸好未遭损坏。石碑掉下来送到了文物管理部门保存,2003年修复的时候,又把它安装到原来的位置。
广东公所建筑群中规模最大者当属这座戏楼。戏台面宽9米,进深8.4米,高2.8米,有前后看厅及左右厢楼,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台顶是八角藻井,藻井相当于现在的音箱效果。大家细看,在屋檐下面有一座屈蹲负重力士圆雕,既起装饰作用,又巧妙地解决了承重问题。
看厅卷棚檐口下,有四个镂刻雕刻的撑拱,雕刻的主要是《封神榜》戏曲故事。戏台下侧的木雕故事中主要为《三国演义》,其中有部分,是现在的工匠们新补上去的。
在两侧厢楼额匾,一边题着“游目”两字,另一边题着“骋怀”两字。意思是观戏足以使人大饱眼福,开畅胸怀。
【齐安公所】
请大家接着参观齐安公所,齐安公所,俗称“黄州馆”、“帝王宫”,是清代湖北黄州籍人士在重庆集资修建的地区性行帮工商机构。湖北黄州府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主要区域。因为黄州府在唐代称齐安郡,所以黄州会馆也叫齐安公所。整个建筑布局依中轴线排列,由下往上是戏楼、天井、看厅、抱厅、大殿,两侧为附属建筑。齐安公所在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建筑。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天井除外),仅次于禹王宫。
齐安公所奉祀帝主。帝主是天官、地官、水官的主神。按传统说法,天官赐福,拜祀他不但可以功名富贵,延年益寿,而且可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地官赦罪,水官解除厄运,拜祀他们还可以改过自新,消灾免难。齐安公所为当时黄州人所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和水官解厄,显然都与他们千里入川、经商求富的美好愿望息息相关。
大家请看,这里是齐安公所大殿。脊檩上刻着:“嘉庆丁丑孟春月谷旦立,光绪己丑岁黄州府重建。”嘉庆“丁丑”为嘉庆二十二年,亦即公元1817年,“孟春月”就是农历二月,“谷旦”前面已经解释过。光绪“己丑岁”为光绪十五年,亦即公元1889年。由这些刻字可以看出,齐安公所的修建时间较禹王宫、广东公所都要晚,是清代中叶的嘉庆年间,而到光绪年间又曾重建过。其中的“嘉庆丁丑孟春月谷旦立”特别值得注意,因为正是在嘉庆年间,重庆发展成了川东的商贸中心。在这种时候,湖北黄州移民在湖广会馆旁边另建州府会馆,说明他们当时是抓住机遇,力图发展。
这里有三个场景复原,分别复原的场景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联嘉会”。所谓“联嘉会”,就是同乡移民子弟中了进士,本籍人士都在会馆里欢娱一堂,共致庆贺。融融乡情当中,也融进了浓浓亲情。接着是“襄义举”。所谓“襄义举”,就是会馆要关心和帮助同乡移民,一人有困难,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并且广及社会,例如设善堂,施钱施粥,兴办义学,赈济鳏寡孤独,承办同乡的殡葬事宜等等。有的会馆还为客死重庆的会员寄放灵柩,代为运回本籍安葬,清明节还要祭奠扫墓。这里模拟的场景,就描绘了一个“襄义举”的小故事。最后一个是“笃乡情”。所谓“笃乡情”,就是经常组织同乡聚会活动,借以加深同籍移民之间的亲近关系,促进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这种情愫人皆有之,当时更成了移民之间联结的纽带。这里模拟的场景表现的就是当年移民们共诉乡情的一个场景。
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去欣赏齐安公所的戏楼。这个戏楼有个精美的戏台,它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呢?看台位于2.2米高的石台上,面阔13.4米、进深7.4米,台前有石雕护栏。厅柱的上端,由上至下分饰四个雕花撑拱和倒悬猴撑拱。左右两厢的看台屋顶非常漂亮,屋顶的形式叫歇山顶。两厢的木栏板,全是精湛的木雕,这些木雕除了花草和几何纹图案外,主要是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诸如春秋时的“仲由为父负米”,东汉的“董永卖身葬父”,晋代的“杨香扼虎救父”,等等,集中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仁义礼智孝”观念。
齐安公所的戏台可以说是保存最为完整、做工也最精美的戏台,戏台上的那些雕刻在雕刻手法上,也表现得精细形象,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准。戏楼周围的精致木雕当中,有两幅浮雕各雕了三个字。一边是“薰风门”,一边是“杏花村”。“薰风门”这一幅深浮雕,雕刻着重庆城楼及错落有致的山城民居,城门上刻出“薰风门”三字。薰风门是重庆宋代的城门,宋代重庆城共筑了薰风、千厮、洪崖、镇西四座城门,到明代才发展成十七座城门。这幅浮雕是重庆建城史的有力佐证,历史价值弥足珍贵,艺术价值也相当高。“杏花村”这一幅深浮雕,借用唐人杜牧《清明》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蕴,表现了移民祖籍地的生活场景。据考证,杜牧描写的杏花村,就在湖北麻城县的歧亭镇。两侧的撑拱上雕有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的凤凰,表现了移民对家乡的图腾崇拜。
朋友们,这里是齐安公所的大门。在这道石门上,刻着“齐安公所”四个阴刻大字。大门与会馆建筑的中轴线不相垂直,有点斜向东方,这里有风水的讲究,也就是朝向移民的家乡湖北黄州府方向。
请大家移步湖广会馆构件展、临展区,这里主要展示的是湖广会馆曾经的物件,但这些物件却已经无法修复了。
(鸣谢:重庆市渝中区文旅委)
渝中区导游协会
万紫千红导服!
♡ 宗旨:传承旅游文化、汇聚导游精英。
♡ 理念:吃得菜根者可啖百味;当得导游者可为万事。
♡ 核心价值观:感恩用心责任团结友爱互助。
♡ 原则:信誉第一、服务至上、质量保证。
中共万紫导服支部委员会:
重庆万紫导游工会委员会:
欢迎注册渝中导协万紫千红导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