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习俗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学生姓名:论文题目:土家族哭嫁习俗的研究指导教师:**日期:2017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目的“哭嫁”是传统土家族婚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仪式)之一。“哭嫁”是通过“哭嫁歌”这一民间口传文学形式以“歌哭”(哭歌)的形式来完成。本次研究力求通过对土家村寨的婚俗过程中的“哭嫁歌”这一民间口传文学形式的研究,探讨哭嫁歌的演变、形成以及具体分类,并希望通过对哭嫁歌的研究,探寻土家“哭歌”的文化意蕴。在此基础上,对土家族的婚俗文化进行解析,揭示这一族群在汉化过程中其文化的“异变”。(二)选题意义就本次研究的哭嫁歌而言,因其浅显直白,歌词多为俗言俚语,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在文学形式上可以探索其作为民间口传文学存在的必然性和艺术性;从民俗文化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土家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学方面,可以从哭嫁歌的传承厘清土家族的婚姻变迁和社会结构;举凡,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研究现状自1956年土家族被识别为单一民族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土家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土家歌谣的研究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视角的差异,不能与本研究进行完全意义上的类比。
段宝林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提到“土家族《哭嫁歌》”,除论及“„„土家族哭嫁歌是由多段歌曲组成,内容主要是诉苦„„诉说婚姻不自由和未来的苦难生活,对于封建婚姻制度是有力的控诉”外,未提及更多,但其观点在我看来显然有偏颇。梁庭望、黄凤显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中将“哭嫁歌”归类为“礼俗歌”中的“礼仪歌”,但并未对少数民族哭嫁歌作进一步的研究,逞论土家族哭嫁歌。就同一论题,湖南湘西吉首大学陈廷亮与彭南均合著有《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内容包括:求婚习俗、完婚习俗、休婚、离婚习俗、土家族婚俗的改革、土家族婚姻礼仪与婚礼歌等。但该文本如前文所提到的,基本是对土家族“母语留存区”的婚礼现场进行描述;而且,该著作中的“婚礼歌”并不仅仅是哭嫁歌,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文学领域;该著作没有进一步提出研究方向,也没有对“哭嫁歌”的艺术性等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研究的专著还有尹旦萍的《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7),其中部分内容对哭嫁歌进行了论述,但本文没有引用其研究成果。2001年,中央民族大学蔡元亨的专著《大魂之音一一巴人精神秘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对土家族歌谣表现的土家族人(巴人)的精神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其中部分章节涉及到了土家族哭嫁歌,其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哭嫁歌探究巴人的精神,本文对其论点有引用。
与土家族哭嫁歌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有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陈宇京博士的《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其中对土家哭嫁歌作为一个章节来进行了论述,其论述的重点是作为“歌师”的新娘。与土家族哭嫁歌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有11篇,分别为: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余霞的毕业论文《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角色转换功能》,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郑艺的《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2009年中南民族大学田璨的毕业论文《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广西师师范大学苏兰妓的《土家族民歌的预设分析》,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谭熙的毕业论文《长江三峡地区土家族民歌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杨智《土家族哭嫁习俗中的女性成人教育研究》,2011年,武汉大学杨秀爱的毕业论文《自由的呼喊野性的狂欢:黔东土家族山歌的文化解读》,2013年,苏州大学李慧丹的硕士毕业论文《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州古丈县实地考察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刘漩的毕业论文《简析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以毕业音乐会中土家族民歌为例》,2014年湖北民族学院黄家娟的毕业论文《论土家族情歌的审美特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唐银的毕业论文《湖北省咸丰县土家族哭嫁仪式音乐的女性主义研究》。
在该上述的十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侧重点各不相同,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视野和切入点也不相同,其更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文化解释,而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智的研究对象为沿河土家族哭嫁歌,与本研究的对象一致,其探讨的重点是女性成人教育。近年的学术论文中,以土家族哭嫁歌作为载体,进行某一方面研究的有139篇,内容广泛涉及到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教育等方面;与本论题相关的主期)、余洋《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价值》(表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邹永红的《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民间文化》)、常钟文《土家族哭嫁歌研究》(《文化视野》2009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宇京的《骂媒:土家族女性婚俗谐谑话语原点》(《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期)等,只将土家族哭嫁歌作为一个小节,没有深入研究,都偏重于从哭嫁歌的音乐特色、艺术特色、女性成长、婚姻家庭等方面,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考证。其研究的对象都为湘西、渝东南、鄂西土家族群,而对乌江流域的土家族群研究极少。通过检索,2014年,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杨媛的论文《土家族“哭嫁歌”中的怨女形象:以贵州沿河土家族哭嫁歌为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期),首次提到了乌江流域的土家族群。
关于哭嫁歌的搜集与整理方面,该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了解到的最早的哭嫁歌是《哭嫁歌:土家族抒情长诗》(1959年由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队和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土家族文艺调查队共同搜集整理,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田宏鹊、田永红搜集整理《哭嫁歌》(古籍古物办公室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一共搜集土家族哭嫁歌25首;其它零散的哭嫁歌则主要分布于一些土家族聚居区的地方志以及相关的介绍土家族婚俗的书籍中。如湘西自治州党委宣传部编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歌曲乐曲选》(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吉首大学陈廷亮和彭南均编著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等。(二)发展趋势土家婚俗文化作为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之一,内在地包含了礼仪歌、仪式歌等土家族民间文学内容。研究土家族婚俗文化必然会谈到其婚俗过程中的礼仪歌一一哭嫁歌;而要研究哭嫁歌,也不能单纯的剥离其产生哭嫁歌的婚俗;“这二者之间,既非此消彼长,亦非孰轻孰重。民俗文化包含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又往往是民俗文化的表征。”本研究剥离民俗来研究土家族哭嫁歌,总觉得这种研究方法不尽完善,有意犹未竟之感,因此对土家哭嫁歌的文化意蕴进行阐述。
本研究认为,对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学形式的研究,应该允许研究者发表一些研究过程中的个人观点,同时更应以包容的心态来审视研究成果,包括文本及文本之外的一些东西。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一)主攻方向本课题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土家哭嫁歌的文化意蕴。(二)主要内容引言1、土家族婚俗演变及“哭嫁”习俗的形成2、土家哭嫁歌分类(1)按歌哭的对象分类 (2)按歌哭的内容分类 3、土家哭嫁歌的文化意蕴 (1)哭嫁歌表现的族群汉化 (2)哭嫁歌中的简单宗教元素 (3)哭嫁歌中母系伦理的影响 (4)土家哭嫁歌的集体抗争意识 结束语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引用来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持,例 如土家族哭嫁歌表现的简单宗教元素,引自覃娟(2009)的《鄂西土家族哭嫁习 俗的宗法性探微》。 2、阐释法:本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分类,按照哭的对象和哭的内容分为了 两类进行阐释。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2016 选题定题2016 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课题查新、调研、阅读参考资料。2016 年6-7 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16 年7-9 月,调整毕业论文初稿 2016 年9-12 月,毕业论文二稿、三稿 2017 年1-3 月,毕业论文定稿 2017 月,准备毕业论文答辩2017 月,毕业论文答辩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08. [2]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 [6]顾久幸.长江流域的婚俗[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11. [7]全国政协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土家族百年实录[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O1. [8」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0](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一民族主义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5. 04. 六、指导教师意见教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