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幽瀑飞 诗境云天荡——浮光掠影游河南之云台山红石峡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诗仙李白一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让后人对云台山无限向往。到河南才知道,对云台山情有独钟不是李白的专利,王维辞官归隐,于此修成诗佛。“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将这里作为心灵安放之所------历代文人先贤云居之地,云台山有怎样的内涵神韵?身在郑州,心早已飞到云台。
中原奇峡红石峡
向云台山进发的早晨,天空飘落绵绵细雨。途中,导游骄傲地说,云台山属于太行山脉,是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太行八百里,最美云台山。可能是大自然对河南的眷顾,将太行山最美的风景留给了河南,云天山景区,门票年收入5亿元以上。雨中游云台山,凭添更多的诗情画意。风景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语言诱惑,让我对云台山之行憧憬无限。
奇谷幽峰
思绪,随着车窗外的雨帘飞扬,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车到了云台山的第一个景区——红石峡。红石峡,号称“中原第一奇峡”。因整个峡谷裸露出的岩石呈紫红色或褐红色而得名。12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的一部分,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海床上升、露出海面成为陆地。红石峡是造山运动形成的断层带,岩石中含量不均匀的铁元素经氧化后,在表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雨中的红石峡,恰似一幅女神出浴图,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风韵。难怪那些“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文人骚客,纷纷拜倒在它的脚下。
峡谷双姝
不是节假日,也非双休日,还是连雨天,红石峡仍然游人云集。扫码排队,过了检票口,进入迷宫一样的凉棚,绕来绕去近20分钟,跨过通向红石峡的石桥,进入峡谷。抬望眼,见谷底狭长如带,两侧岩壁高耸。丹崖碧岭、奇峰幽谷,构成了一幅勇士列阵气吞山的壮美画卷,而镶嵌其中的潭、溪、泉、瀑碧潭幽谷导游词,则如下凡的仙女翩翩起舞。山岳的阳刚之气碧潭幽谷导游词,山水的阴柔之美,在此天地之合。
过了石桥,穿过黑龙洞,就是峡谷中的惊险之地——“一线天”。“一线天”是流水长期侵蚀,在山体的岩石上割裂出一条缝隙。景区顺势而为,在崖壁上修建了一条“Z”形游览廊道。来到“一线天”,不走回头路。跳珠洒落,廊道湿滑,游人排成一字长蛇阵,禹禹前行。步履缓慢,凭添了观赏风景的情趣。仰望苍穹,两山高耸对峙,只留有“一线天”。俯视山谷,脚下是几十米的深潭,流水潺潺,时缓时急。如太行压顶,让人倍感惊险、刺激。人与崖壁亲密接触,触手可及,岩石红得发紫,令人心生敬畏。
崖壁飞瀑
崖壁奇险惊起的波澜尚未平息,一条瀑布“又呈现眼前。天降灵泽,飞流湍急,宛若一条白龙施法布雨。崖壁的回音,如骤雨,如裂帛,使得瀑布愈显声势浩大,导游告诉大家,这是红石峡中的白龙瀑,因其是游人进入红石峡后看到的第一条瀑布,开发景区时命名为“迎宾第一瀑”。白龙瀑,翻滚而下,积水在谷底形成一水潭。碧绿的潭水,竟无一丝涟漪。一瀑一潭,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不可言。
一潭碧水
路随石转,石转景开,正应了明代怀庆知府徐以贞夸赞红石峡的诗句:“何年鬼斧劈层崖,鸟翼飞来一线开。”走出“一线天”,我的脑海中忽然蹦出一个闪念,能在坚硬的岩石上抠凿出这样一条蜿蜒曲折,富有创意的游览廊道,这样的智慧与力量,世界上,大概只有劈开太行,凿出红旗渠的河南人才具备。
网红打卡情人桥
才过“一线天”,又逢“情人桥”。“情人桥”,是一座人工建造的仿天然石桥,桥下有3个石洞,形成3条瀑布。恰遇雨天,桥面、桥洞急流奔涌,蔚为壮观。峭崖之上,众多如丝如练的瀑布从山岩间流出,碰撞岩石溅起晶莹的琼珠,山体变得愈发红润。站在“情人桥”上,这里的山是静默的、深沉的,水是跳跃的、欢快的。“情人桥”是云台山一张最经典的名片,亦是网红打卡地。国内外的情侣慕名而来,排队拍照留念。一座石桥,几条瀑布,一汪碧潭,俊哥靓妹,构成碧水漫曲桥,红石映真爱的浪漫画卷。
幽谷琴韵
跨过“情人桥”,扑面而来的山风,掠起密集的水珠打在身上,凉爽宜人。红石峡中最大的瀑布——首龙瀑就在跟前了。站在首龙瀑旁仰头而望,汹涌的水流从崖壁倾泻而下,直落涧中。银练当空 ,飞珠溅玉,声如骤雨,虎啸龙吟。
阳刚脊梁
潭是瀑的孪生姊妹。红石峡大潭小潭众多,最著名当属比邻而居的红石峡双姝黄龙和青龙二潭。黄龙潭是峡谷中最宽的潭碧潭幽谷导游词,潭水深处湛蓝,浅处清澈,浅绿色、淡黄色的水草漂浮在水中,把潭底映衬得清新流翠。青龙潭则宛如少女飘逸的裙带,曲折环绕,姿态万千。
廊道盘旋
涧缘潭生。红石峡的飞瀑静潭,汇成狭长深邃、山势嵯峨的苍龙涧。涧内水深莫测、碧透无底。苍龙涧东面的陡崖上,布满一条条自然裂隙,水流从岩缝中渗出,或成瀑跌宕,或织帘透明,或凝滴“叮咚”。泉水终年外溢,裂隙间长满厚厚的苔藓,碧绿的苔藓一层层、一串串,妙笔丹青浑然天成。
雨中游别走情趣
峭壁红岩苍,雨天谷更凉。琴韵幽瀑飞,诗境云天荡。红石峡,外旷内幽、深邃曲折。险峻、灵秀、瑰丽,让人乐而忘返。约两公里的景区,走马观花,我们竟然用了一上午的时间。
虎啸龙吟
结束游览,回到宾馆查阅资料,方知红石峡的前世今生。红石峡有“三奇”。“第一奇”小中见大。这条长约两公里、宽约30米、最窄处仅有数米的峡谷,集泉、瀑、溪、潭于一涧,融奇、雄、险、秀、幽于一峡。“第二奇”深于地下。峡谷深约70米,山为高山下的山,水为水平面下的水,千种美景、万般风情,皆藏于地面之下。“第三奇”四季如春。峡谷中,炎夏凉爽宜人,寒冬青草不枯,一草一木一石,皆处于大自然的温润之中。因此,红石峡,是开发旅游景区时取的新名,它的原名为温盘峪。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