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大佛导游词解析.docx 21页
灵山大佛导游词前广场讲解词大家好,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照壁广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就是长40米,高8.6米的大照壁,它被称为华夏第一壁。照壁面向太湖一面,刻有赵朴初老先生所题写的一句诗“湖光万顷净琉璃”,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照壁五明桥面向大佛一面,中间刻有赵朴初老先生所写的一首诗《小灵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五明桥。佛教中“明”是智慧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种智慧。中间这座桥代表“内明”,是佛教中的精髓,也是最高境界,代表“大彻大悟”。佛经上说菩萨要普渡众生必须广学五明,所以其他“四明”是基础,分别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朋友们可以跟我走内明桥,或根据自己的心境,来选择所要过的桥,通过走五明桥来提高自己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可以看到五明桥的桥栏十分精美,光滑,它们是用北京房山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朋友们,五明桥下潺潺的流水被称之为“玉带河”,它是引自西太湖的活水,成一个弧形环绕灵山景区。门楼广场两边种植的是紫竹,我们常说“紫竹林中观自在”意思是说见到紫竹林就如同见到观世音菩萨一样。广场中间这两棵高大的银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们像两个门神一样守护着我们整个景区。我们再来看一下结合了北方皇家建筑和藏传建筑风格的胜境门楼,是不是觉得看上去很雄伟很大气呢?在门楼中间写有“灵山胜境”的这块匾额是由朴老所题写的。
在穿过门楼之后,我们不妨再回头看一下,门楼中间也挂有一个匾,上面用梵文写有“灵山胜境”。这块匾是由北大教授,也是我国研究梵文的泰斗人物,季羡林先生所题写的。洗心池佛足坛在我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池子,是我们灵山景区的洗心池,我们常说“洗心革面”,意思是改头换面灵山大佛讲解词,重新做人,在佛教不是从品性的角度来讲的。佛经上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人一生下来心灵本来是很纯净的,犹如一面干净的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增添了很多的烦恼,就像镜子沾染了灰尘一样。朋友们可以通过洗手来洗去心间烦恼,换一种清新自在心境来游览我们的灵山景区。在我们洗完手之后,让我们带着虔诚的心来瞻拜我们的佛足。这里就是佛足坛。我们可以仔细的来看一下,这佛足印与我们常人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佛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足掌中间还有法轮,喻意法轮常转,佛法无边的意思,朋友们拜佛足可以增福添寿。有些朋友或许会问,灵山有一个大佛像。为什么还在这里设佛足坛呢?这是让我们的游客朋友可以跟着佛祖的脚印向前走,去了解佛祖的一生,去了解一下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万人敬仰的佛陀的。般若门瞻拜完佛足之后,我们来看一下气势宏伟的般若门,也称之为智慧门。
它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菩提大道九龙灌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文化园区的主体建筑,我们称之为九龙灌浴,是根据佛经上所记载的佛祖出生时的故事而建造的,据说在佛祖一生下来他就能走路和说话,他不用旁人扶持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脚下步步生出一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地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我们每天都会定时为游客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10:00中午11:30下午14:45。朋友们可以在这个时间内去感受佛祖出生时的震撼。转经廊广场四周是转经廊,里面安放的是转经筒,这是藏传佛教祈福用的法器,因为考虑到有些朋友们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在平时诵读经文,于是设置了这样的转经廊,大家可以趁此机会来转一下这转经筒,因为你每转一周就如同把转经筒内的经文诵读了一遍,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把我们108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十分大的,也会保佑你福寿延年。“降魔”铜雕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后,我们来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我们眼前所看到的长26米,高将近8米的大型铜雕展现的就是佛祖“降魔”的过程。
我们有些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佛祖显得有些憔悴,对不对?这是因为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比如像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等最终佛祖把它们一一降服,得道成佛。我们可以来仔细看一下这些心魔,有一个女子跪在那里,用手半遮着脸在哭泣,她诬陷佛祖与她发生了不正当男女关系使她怀孕了,这是我们常说的诽谤。这边中间有一个端庄的王子,周围的人向他敬献珠宝,这象征着财势、权力。这边是美女的诱惑,佛祖是不为所动。识破她们的诡计,使她们变回原来丑陋的面貌。上面手握兵器的是魔军,他们想用武力来吓唬我们的佛祖,但佛祖是不畏惧的,最终把他们降服,他们跪下来归依了我佛。佛祖右手的手势,称为降魔印。他座下站立的是地神,他是佛祖整个降魔过程的见证人,他正在向一个常人讲述佛祖降魔的经过。常人听后,觉得佛祖十分伟大,便跪下来顶礼膜拜。看完这个铜雕后,我认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念,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因为各自思维不同,感受也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阿育王柱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根石柱称为阿育王柱,为什么叫阿育王柱呢,这就要从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说起,他比我国的秦始皇还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话,那么阿育王就统一了整个印度。我们知道统一一个国度肯定要经历很多的战争。在阿育王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因为战争中有无数生命被殃及,于是他在一位比丘的点化下皈依了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全国各地竖这么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经文以此来弘扬佛法。人们就把这样的石柱,称为阿育王柱。如果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祖创建了佛教,那么佛教的弘扬与阿育王是分不开。我们可以仔细来看一下这根阿育王柱,它是整根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径有1.8米。阿育王柱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象征着要把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狮子下面刻有法轮和四种动物,分别为狮子、牛、马及大象。法轮喻意法轮常转的意思,狮子代表释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负重,马代表王子逃离皇宫,大象代表大行大力。这根阿育王柱是从福建山区里开凿出来的,大家现在见到的已是第三根,前面两根在开凿过程中断裂了。
阿育王柱路经三个省才运到这里,仅保险费和一些附加费用就达到一千万。我们的阿育王柱是手工雕凿的,用坏的榔头就可以用5吨的卡车装一卡车了。花岗岩的拉伸强度很小,抓住一头则会被自身的重量拉断,在装过程中是十分困难的,很容易就拉断。最后动用了三辆超过一百吨的大吊车,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才顺利装吊完成。阿育王柱四周的石栏称为“牛栏”,是印度的传统建筑,喻意隆重高贵。现在我们见到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花岗岩石柱,就是为了纪念阿育王对佛教的重大贡献。广场旁边四根石柱称为经幢,通常上面也刻有经文,映衬出阿育王柱的雄伟庄重,佛教的博大精深。十七、灵山大佛灵山大佛高88米,连同三层石头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乐山大佛还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佛像。有一点是值得介绍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请你们不妨注意一下,不论你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终在跟随着你,关注着你。当你愈靠近大佛时,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渐睁开、睁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眼睛”真的会“动”的不成?其实并不奇怪,这里绝没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视觉差产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艺术魅力,或者说是雕塑家的艺术功力。
我们整个大佛建造运用高科技拼装焊接而成,并且采用了完整的抗风、防震、耐腐蚀、避雷等措施。灵山大佛是分块铸造,然后再在现场将它们一块块地拼装,焊接在一起,使它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大家想一想,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技术内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尽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铜佛的方法来说,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由于时间限制,我在这里只能谈两个“为什么?”第一个“为什么”是:安装好的大佛,为什么是“两脚离地”的?这是因为灵山大佛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的就是“整体悬挂”方案。佛体铜壁板经过拼装焊接成整体以后,是通过副支架、主钢架直接悬挂在像楼房一样的钢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总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块铜壁板有2——3根。整个佛像相当于有四、五千只手从里面加以托着和拉着。这样,铜壁板可以铸得尽可能的薄,节省铜料,经济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层铜壁板是离地的。第二个“为什么”是:大佛头上没有看到避雷针,它能防雷吗?为什么?大佛头顶上如果装上一根避雷针,像一根小辫子那样翘在那里,当然不好看!其实,大佛头上不是没有避雷针,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针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个发髻。人们都知道避雷针必须是尖头的,但是,在英国及其殖民地范围内的避雷针都是“钝”头的。
尖头避雷针只能使自身免遭雷击,却保护不了邻近地区也免遭雷击。钝头避雷针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它自身虽然遭到雷击,但因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损害,但却能以它为顶点,有效地展开一顶锥形保护伞,使伞下的物体免遭落雷的伤害。钝头避雷针更有利于形成闪电的通道。这样,螺形发髻的顶端,岂不正好合适?!正由于灵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这许多科技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灵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国国泰民安、国力昌盛的象征。如果不是国泰民安,谁还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和强盛的国力,怎么可能建成象灵山大佛这样的大铜佛来呢?灵山大佛的游览线路:灵山大照壁-五明桥-胜境楼门-洗心池-佛足坛-五智门-菩提大道-九龙灌浴-降魔-灵山梵宫-阿育王柱-天下第一掌-百子戏弥勒-祥符禅寺-灵山大佛(佛教文化博物馆,随喜堂)天下第一掌位于佛手广场行道的左侧,是按灵山大佛右手复制,且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铜质手掌,在灵山,有“摸佛手有福气,摸佛脚有灵气”的说法。这是因为这只右手的印上是“施无畏印”,佛教的说法是寓意除却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佛掌心的千辐轮,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准备一个空瓶子,可以在九龙灌浴结束后接八功德水,这个水是可以喝的,大家不用怀疑。
灵山大佛购物指南无锡物产丰饶,水产丰富。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缌鱼为水中上品。无锡惠山“大阿福”,憨憨墩墩,裂着嘴笑,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每个孩子看到都爱不释手,“惠山泥人”是购物单上不能缺少的一项。无锡宜兴的紫砂壶名扬天下,不用说你心中早已计划购买;三凤桥酱排骨、油面筋、水蜜桃等许多当地土特产也必将塞满你的包。去灵山大佛的N大理由理由1 灵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理由2 灵山大佛风水佳绝,为难得之佛国宝地。理由3 灵山大佛攀218级登云道,看六角古井,观七级浮雕,于大佛基座游览灵山佛教文化博览馆。理由4 灵山大佛九龙灌浴雄伟壮观。理由5 灵山大佛的灵山梵宫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首先,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其次,灵山大佛是在德高望重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主持下建造起来的,得到了中国佛教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襄助。在灵山大佛建设过程中,赵朴初先生还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随着灵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圆满了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17米,由1560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总用铜量达到了700多吨,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了35公里。
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现代高新科技,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针就被巧妙的藏在大佛的发髻里。由于使用了特型铜壁板和先进的焊接技术,大佛的外型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大佛右手指天,称为“施无畏印”,那是大佛在为众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称为“与愿印”,那是在保佑众生平安快乐。庄严安详的大佛,时时刻刻都在祝福我们呢。可以说,灵山大佛是集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大型艺术珍品。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在我们现在这样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盛世,才能实现这一盛举。不知道大家在朝拜大佛时是否注意到――瞻仰大佛,不论您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总跟随着你,关注着你。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佛眼”真的会“动”,难道是“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么?其实是雕塑家的神来之笔和建设过程中的天作之合,创造了如此神奇的效果。关于灵山大佛的神奇,在民间和游客、信众中还有许多传说,例如灵山大佛开光时的奇异瑞象、太子像开光千僧大法会时的祥瑞天气等等,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前来灵山探个究竟吧!此外,到了灵山,您可别忘了去抱抱佛脚,这可是唯一能够亲近大佛的方式。我们常说:“摸摸佛手有福气,抱抱佛脚抱平安”,在灵山抱佛脚能给大家带去平安吉祥、福寿康乐。
梵宫导游词各位朋友,现在来到的这座金色建筑灵山大佛讲解词,就是灵山梵宫。灵山梵宫宽153米,深约182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梵宫顶部,五座莲花圣塔参照印度佛教菩提迦耶金刚宝座塔的制式,呈高低错落排列:中心最大的佛塔,塔顶标高61米,代表最高境界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从东至西的小塔,分别代表发菩提心之德的东方药师佛、修行之德的南方宝生佛、成菩提之德的西方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德的北方不空成就佛。梵宫内部主要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几部分组成,这里,中国当代100多位传世工艺大师,带领他们数以千计的传人弟子,将他们的木雕、铜雕、玉雕、石雕、漆画、壁画、油画、景泰蓝、琉璃、瓷器、书法杰作,连同他们从千百年、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绝活,一起留在了您的身边,与您的惊喜融为一体。带着神圣与震憾,现在我们来到了门厅,按照佛教最高仪轨,宫门两侧分立汉白玉雕六牙白象,迎候宾客,接引众生。六牙白象是佛教普贤菩萨的坐骑;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就是乘六牙白象降生人间的,其母摩耶夫人梦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释迦。大象肩负宝瓶,瓶中插有祥云,象征吉祥、平安、如意的祝福,四足稳重踏实,代表四如意。
神威而圣洁的六牙,象征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瓶和大象常常摆放在一起,叫做“大象宝瓶”,寓意盛世太平、健康平安。这对木雕花瓶,以圣象为基座,以莲花为意境,是我国著名的东阳木雕大师陆光正先生的精心巨作,高2.4米,胸径0.8米,耗时一千八百余工,创工艺木雕花瓶体形高大之最。抬头仰望,天光直泻,接引您的目光。原来,您的头顶上有四个明亮的藻井。藻井的创意,源于敦煌石窟,在敦煌石窟中,藻井位于石窟中央顶部,使本来不高的窟顶产生高远深邃的感觉。藻井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顶小边大的倒置斗形,因此叫做“覆斗形窟顶”。这四个藻井,选用楠木,采用传统的浙江东阳木雕工艺精制而成。请大家顺着凌空的汉白玉围廊看过去,在南面墙上,十余米长的书法壁画熠熠生辉。这幅巨型书法壁画,是唐玄奘当年奉旨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最短的佛教经文,包含了佛法最基本的内容。“般若”,通俗地讲,是智慧;“波罗密多”,是指“到达彼岸”。采用扬州独有的刻漆贴真金手工工艺。各位朋友,感悟《心经》带给我们智慧,让我们在佛法智慧的引导下,开始一段探索彼岸的神圣旅程。现在,请默默地许下您的心愿,静静地进入清净庄严的灵山梵宫。
这里是百米廊厅起点。抬望南立面的墙上,是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的巨幅隶书,整幅作品采用刻漆工艺制作成书法壁画,长10.18米,宽4.34米,内容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节的节选,总计379个字。禅宗法门“以定慧为本”,这段话主要讲“定慧一体”,其中的道理,犹如灯和光的关系,有灯即光,无灯即暗;让禅意引领我们继续前行—— 各位朋友,请展开您想像的翅膀,请打开您观想的眼睛,您是否感觉到我们正在进入2000多年的佛光隧道?这里具有史诗意义的十二幅巨型油画名称为“世界佛教传法图”,它们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独立成篇。它们共同组成了延绵2000多年、遍及全球各地的《世界佛教传法图》。气势磅礴、庄严明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第一幅油画称为《初转法轮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88年,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先想到要说法、教化的就是最早跟随他修苦行的五位侍从,之前五人认为释迦牟尼放弃苦行,是因为道心不坚、畏难而退,于是绝然与释迦牟尼分手,在鹿野苑盲修苦行。
一天,成佛后的释迦牟尼佛容貌庄严、仪态整肃来到鹿野苑见五人,五人一见,不禁大吃一惊。释迦牟尼佛与他们一起苦修时,体弱黑瘦,几乎不成人样,而现在却是庄严肃穆、神采逼人,不自觉中众人同时起立,施礼迎接。释迦牟尼佛为他们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个僧团,讲说了“四谛”“八正道”等佛教教理,并讲解了人生是苦的道理,解释了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证道的原则,五人听后欢喜无限,最后理解觉悟成了阿罗汉,这便是佛教的“初转法轮”。初转法轮被看作是佛教成立的标志,经常被提起和怀念。释迦牟尼悟道之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传教生涯,到八十岁涅槃。第二幅油画称为《阿育王传播佛教图》,佛祖涅槃后,在弟子迦叶和阿难的召集下,进行了佛教团第一次结集,主要会诵佛祖生前所说的佛法,并结集成经典,建立了佛教三藏(经、律、论)。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阿育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阿育王在位期间,大力倡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传播到印度各地,并走出印度本土,成为跨地区跨国界的宗教。阿育王最初并不是佛教徒,而是凶狠暴虐、滥伤无辜的暴君,后来受到一位比丘的点化,皈依佛门,正法治国,大力传播佛教,分布舍利,并建起八万四千佛塔,不断派遣佛教使团,到其他国家弘扬佛法。
第三幅油画称为《印度大乘佛教图》,佛教传入不同地区,对佛教教义和戒律,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形成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两大系统。小乘佛教认为,世间只有释迦牟尼这一个佛,大乘佛教认为灵山大佛讲解词,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无数的佛。古印度的龙树是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龙树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奠基者,传说,龙树出家后仅用90天时间便读完佛教三藏,而且非常精通。他认为世界万物一切皆空,所谓的“空”不是“零”,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惑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不真实的。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如三论宗)。第四幅油画称为《佛教东传图》,根据史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经由中国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曾经夜梦“金人”,并于公元68年建立洛阳白马寺供养从西域请得的佛像、经卷、高僧。第五幅《西行求法图》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畏艰难前往印度等地西求佛法者代继不绝。他们在一路求学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沿途传播,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这些艰苦卓绝的西行者,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尤其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东晋时的法显、唐朝时的玄奘、义净等人,他们被鲁迅赞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唐朝玄奘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当年前往那兰陀寺学经拜师五年,成为我国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图中所示就是玄奘当年在那兰陀寺与当地高僧辩经的场景。第六幅《八宗祖师图》自隋唐时期起,中国佛教相继创立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八大宗派,其中,禅宗最富中国文化个性且影响深远,及至今日,禅净融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的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的,我们说饮食和休息都可以是禅。佛家认为,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是人生三大乐事,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在佛教中,飞天就是代表了自在与欢乐。请大家抬头仰望,前廊厅顶部有16个造型各异的大型飞天,每一个长度都超过3米。传说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天歌神和天乐神,之后统称为“飞天”。根据佛经记载,飞天只是指在天空,云层飞舞的天人,她们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飞天纹样随着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相趋于“秀骨清象”,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有的比人长二、三倍,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
照佛经的记载,飞天的职主要是礼拜供奉、散花施香、手持各种乐器演奏或舞蹈,所以,我们看,这里的飞天有的脚踏祥云,有的手捧香果,有的轻吹箫笛……,这些飞天采用的是“生漆脱胎”的造像工艺,这种工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它经久不蛀、光泽度好、不开裂、不变形,立体的灵山飞天,是在敦煌壁画平面飞天艺术基础上的新创造,是当代佛教艺术的新贡献。现在,我们来到了梵宫的中心位置——塔厅。塔厅高达45米,上下贯通,分为三层,这里营造的,是佛教中的“天界”。在佛教中,“天”有三界,即yu界、se界、无se界。塔厅上下三层,分别象征这三界,分别是人们修善行可以达到的三种境界。最下一层的花塔,四周八个佛龛,代表第一层境界,即众生平等的境界;佛龛上方的伎乐天形象,代表第二层境界,即众生愉悦的境界,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第三层境界,也就是至高境界,是众生心灵与智慧臻于纯净的境界,代表这一境界的,是蓝色的穹顶。佛经中常说,“智慧如海”,海为蓝色,所以塔厅的穹顶是蓝色。现实中的蓝海在我们脚下,智慧的蓝海,在我们的头顶上。俗话说,碧海连天,海天一色,我们头顶上的智慧蓝海,它也是月明星稀的夜空,蓝色的夜空中明星闪烁,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景象,受到启迪而大彻大悟,同样,当我们的心灵迷失的时候,仰望它,就能找到方向。
各位朋友,也许大家早就注意到了,整个梵宫,无论是恢弘的廊厅,还是神奇的塔厅,无论是高高的艺术穹顶,还是稳稳的油画底座,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整个梵宫的木雕面积,多达平方米,用去1400立方米的优质楠木,用了20多节火车车皮装运。这些木雕全部出自中国著名的木雕之乡——浙江东阳,这些木雕作品,在工艺手法上,继承和发扬了东阳木雕特有的风格,以平面浮雕为主,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不加彩绘,色泽清淡,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理,格调高雅;在题材和内容上,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所有吉祥的图案和花纹,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所有最美好的道德寓意,可以说是中国吉祥文化和传统美德艺术的大集成。现在,请您驻足仔细欣赏整个梵宫中精美的木雕艺术代表作——塔厅四周,分别为《净》、《信》、《孝》、《和》的四幅东阳木雕巨制。佛教中的“净”,是指清净心,佛经上说,真实的功德就是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教中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